• 29阅读
  • 0回复

“朦胧”的断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2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朦胧”的断想
吴战垒
淡月朦胧,是美的一种境界;皓月千里,也是美的一种境界。对此可以各有会心,但不必任情抑扬。
朦胧美是存在的,但朦胧有真幻之分。老子说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中有物在,是说看似朦胧而有内涵,因而并不流于虚幻。
秦少游《踏莎行》词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楼台和渡口都迷失在雾月的朦胧之中,但它们只是隐没而己,并没有真的消失。透过浓重的迷雾,美的问津者仍然可以找到理想的桃源胜境。
另一种朦胧,却如海市蜃楼,虽然依稀可见楼阁参差,却终不免为虚无缥缈之境。用朦胧的迷雾来遮掩一无所有的空虚,美的探索者也终于一无所获,怅然而返。
苏东坡《水龙吟》词咏杨花,起句为:“似花还似非花”。不妨借来略加生发:诗的意象也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者说是朦胧与清晰的对立统一。苏东坡还说过:“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作诗不可太拘执,有几分朦胧,反而有蕴藉之致,显得风神绰约。谭复堂论词,有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诗也不可太拘执,有几分朦胧,正可驰骋想象,进行欣赏的再创造。
诗可以随人深浅,各有所得。但“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只要不是舌苔厚腻者,各人品味的感觉总大体相似。只要朦胧的意象中,有其真实的内涵在,具眼的读者决不会视而不见。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赏诗者常有此感。“可意会”者,心知其意也;“不可言传”者,诗意曲折微妙,非言语所能尽也。可见读者的心还是与诗相通的。有人说:“诗何必一定要人懂!”不妨反问一句:“诗何以一定要人不懂?!”
倘若做诗一味以朦胧为能事,以不求人懂为上乘,那末诗的知音最终将只剩下诗人自己。这与其说是诗神的凯旋,还不如说是诗人的悲哀。
“我的诗是写给未来的人们读的,现在的读者不懂,是他们的耻辱。”有的诗人心安理得地说。
不怕冒渎,我愿意抄录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作为奉答:“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