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吉安地区干部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的思想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3
第3版()
专栏:

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
——吉安地区干部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的思想变化
在老革命根据地江西省吉安地区,目前有52.3%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到劳、大包干、包产到户等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据宁冈县对353户搞大包干的调查,1980年绝大多数户增产效果显著。群众满意地说:“联产如联心,大家都操心”。但是,有些干部,却有不同看法。吉安地委的同志说:“对这些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当时说什么的都有,争论可激烈了。归结起来是对实行责任制和实行责任制后的形势怎么看。”
“跟不上形势的是自己”
听说莲花县责任制搞得比较好,我们决定去莲花县采访。县委书记宋宜雅见面第一句话是:“对包产到户、大包干,开始我思想上不通。”“3月初在县党校上党课,我还严厉批评少数党员带头搞包产到户,就是搞单干。”“在地委召开的一次会上,我提出过:到底是我跟不上形势,还是形势跟不上我的问题”。他说,自己原来连对包产到组,思想也不通,去年群众要求强烈,全县60%的生产队都搞了这种责任制,自然灾害虽然很多,仍然继续增产,全县第一次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希望把包产到组责任制稳定一个时期。后来,党中央文件的精神,地委的意见,都提出有些地方可以搞包产到户、大包干。我想,这不是刚吃了几天饱饭又折腾吗?3月中旬,宋宜雅根据地委负责同志的意见,到群众中作调查研究。他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有的地方就偷偷搞了包产到户、大包干。升坊公社丰年大队六队,六户人家,是个穷队,每年要吃返销粮一千多斤,工分值只二、三角钱。去年搞包产到户,粮食增产57%,人均收入达到141元,第一次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宋宜雅在调查中,还发现产量低、收入少、干部多吃多占、特殊化严重的生产队,群众更迫切要求搞包产到户、大包干。象高洲公社,欠国家贷款近66万元,124个生产队,平均每个队欠款5,319元,每户欠款268元,每人欠款52元。这样的社、队靠“国家付钱,农民种田”,不贷款就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宋宜雅深情地说:“群众要求放宽政策,象我们这样一个山区穷县,为什么要把大家捆在一起受穷呢?实际调查擦亮了我的眼睛,发现跟不上形势的是自己。对上,我没有跟上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对下,我没有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原因是我思想上受‘左’的影响。”
“有这一条好处就行嘛”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实行大包干、包产到户、联产到劳这样一些责任制,群众说好,而某些干部却说不好?吉安地委书记王书枫同志说:“因为衡量的尺度不一样。”他谈到自己在宁冈县东上公社调查时,群众要求大包干、包产到户,而公社书记杨传喜却坚决反对,并一口气列举了好多条坏处。王书枫同志问:“有没有一点好处呢?”杨传喜回答说:“就有一条好处,能够增产。”王书枫意味深长地说:“有这一条好处就行嘛,其他那些矛盾,工作跟上去并不难解决。”
在宁冈县采访期间,我们特意采访了杨传喜。他很坦率地说:“地委书记做我的工作,县委负责同志也做我的工作。但我抵触情绪很大。我想,上面没作正式决定,负责人的意见只能代表个人。我召开公社党委会作出五条决议,核心是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大包干。”“但群众在顶牛,从‘惊蛰’到‘春分’,全公社几乎没人下田干活。这一下我慌了,逼着我到群众中去走一走,认真地听听群众意见。”在宁冈这样的山区穷县群众为什么欢迎包产到户、大包干?杨传喜从调查中了解到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干群关系紧张。据四个大队调查,一些干部程度不同地都有经济问题,有些队干部,借检查生产之名,大吃大喝;第二、有的生产队年年分配不到现金,社员说:“辛苦一年,冒钱过年”;第三、超支严重,有些脱产干部、职工,一欠就是八百元、上千元,社员很不满意;第四、生产不计成本,浪费太大。而大包干、包产到户、联产到劳等责任制可以避免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具有如下的好处:一是可以结束“早上工的捡田螺,中间来的树下坐,晚上工的在家喂猪婆”这种磨洋工的现象;二是可以防止干部贪污、挪用、多吃多占;三是能够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总之,实行责任制有利于发挥社员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可不能坐而论道呵!”
正当各地辩论激烈的时候,泰和县县委书记徐紫风向地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十个不利”。地委主要负责同志听完以后问:“你搞了几个包产到户的试点?”徐紫风回答:“一个也没有搞。”“既然没有搞过,你那‘十个不利’是怎么来的?”“我归纳出来的。”地委主要负责同志哈哈一笑:“老徐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没有实践,哪来那么多的不利呢?我们当领导干部的,可不能坐而论道呵!”
现在,泰和县委和徐紫风对实行责任制的认识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目前,全县搞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的生产队占67.25%。我们到泰和县时,徐紫风向我们大谈起大包干、包产到户的十大好处:一、人心真正向农,劳力归队了;二、农活质量越来越好;三、成本大大降低;四、讲科学种田的多了,农技员吃香得很,家家请;五、国家贷款显著减少,社员自筹资金买化肥、农药,添置农具;六、社员干活“两头黑”,磨洋工的现象没有了;七、喊了多年干部参加劳动,有的干部就是不下田,现在都自动下田劳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徐紫风同志越谈越起劲,我们情不自禁地问了一句:“听说你过去讲过‘十大不利’,你的思想是怎么转过来的呢?”他笑了笑说:“群众实践,群众经验,对自己教育深刻嘛!”他谈到自己到搞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的生产队作典型调查时,了解到这些队队队增产、户户增收,走到哪里,社员都笑逐颜开,象过新年一样。自己原来想象的一些不利,并不存在。有些问题,如烈军属、五保户照顾,群众都有很好的办法,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个别地方出现的某些问题,经过工作,也不难解决。
“熬了一冬硝,如今响了炮”
我们向吉安地委的负责同志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吉安地区各种责任制建立得这样快,又比较好,群众比较满意,你们有什么经验?”地委管农业的副书记范震同志引用万安县农民的话,很风趣地说:“我们是熬了一冬硝,如今响了炮。”
他们谈到,农业集体化之后,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农业生产才能搞上去?有些同志摸索了很多年。党的三中全会制订了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提出要加强完善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重要措施,是引导广大农民由穷困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是,有些干部,包括相当负责的领导干部,由于长期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不理解,对群众的做法看不惯。范震同志说:“不要说县里、公社的同志,我一开始也不理解,我在地委常委中,觉悟是比较迟的。”
我们问:“你们是怎样抓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的呢?”他们谈到如下几点:第一,抓头头,一级抓一级,地委抓县委,县委抓公社,公社抓大队、生产队干部。第二,请了两位“先生”,一是中央,用中央有关文件统一大家的思想;二是群众,让各级领导到群众实践中去,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第三,把肃清“左”的思想影响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如在责任制问题上,有些人认为“一大二公”就好,就先进,同社员个人利益结合紧密就是落后、倒退,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等等。对这些“左”的思想,要联系实际,教育干部,提高认识,肃清其影响。第四,在工作方法上,摆事实,讲道理,一时说不服可以等待。要相信我们的干部,迟早是会觉悟的。早觉悟当然好,晚觉悟也一样欢迎。地委常委还抓了各种责任制的试点,地委主要负责同志带着县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到群众中,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解剖典型,作到“心中有群众,手中有典型”,农民说,在责任制问题上,现在干部与群众能够“睡在一头,想到一起”了。
本报通讯员 李东初 本报记者 高新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