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士气”与“将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3
第8版()
专栏:

“士气”与“将气”
李庆宇
最近,不断听到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变乱为治、后来居上的令人振奋的消息,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些地区和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深刻的变化,除了思想解放、政策对头外,重要的一条,就是那里的干部群众,一扫多年疲沓、懒散的习气,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一句话:士气大振!
士气,是一支军队、一个集体精神面貌的鲜明表现,是直接关系战斗胜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兵法十分重视士气。战国时代兵书《尉缭子》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意思说,将帅所以能打仗靠军队,军队所以能打仗靠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
用兵作战,固然贵在士气旺盛,建设四化,更加需要振奋士气。四化大业,任重道远,创业艰难。如若没有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昂扬旺盛的士气,那么,四化的美好蓝图,只不过一句空话。四化不是等来的,不是讲来的,更不是发牢骚“发”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胼手胝足,辛苦勤劳地流血流汗奋斗干出来的。
士气高低,当然首先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正义与否,这便是所谓“师直为壮,曲为柔”的道理。但领导者、指挥者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四化建设无疑是伟大的,然而有的单位为什么长期以来人心涣散,无所作为,使群众在底下急得直跺脚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者的精神面貌与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太不相称了!
姜太公的《六韬》说得好:“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我们的某些干部,不是正在以姜太公所说的几“不”的精神状态在那里领导工作吗?这样怎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呢?由此看来,“激人之心,励人之气”,首先有一个“将气”的问题。“将气”好坏,直接影响士气的高低。那些比较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单位,领导干部大都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勇于负责,决不是懒散消极、热衷私利、不敢负责的碌碌无为。可见,没有旺盛的“将气”,便不会有旺盛的“士气”;振奋“士气”,首先要振奋“将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