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苏州治理污染见成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4
第3版()
专栏:批评以后

苏州治理污染见成效
1980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登了一篇苏州市严重污染的调查汇报。如今苏州这个“人间天堂”,污染情况已有改善。到1980年底,全市共完成89个治理水、气、窑灰项目。日处理工业废水54,000吨,占全市日排放废水的38.5%。内外城河有毒物检出率由1978年的68%下降为41%;超标率由31%下降为14%。全市525台锅炉,已经更新、改造203台。去年全市用煤比前年增加12%,降尘量却下降了1.3%,飘尘下降了9.1%。一些重点单位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每天治理和综合利用达81万立方米。部分窑灰已回收利用。
苏州市治理污染的方针是“以防为主,以管促治”。他们运用了行政、经济、法律、教育各种手段。具体做法是:
一、治理老污染,防止新污染。他们首先抓紧治理废水排放量大,严重影响河道水质的华盛纸厂、红叶造纸厂、苏州化工厂等老企业,帮助这些单位解决部分资金、技术、材料和治理工作中的难题,使这些单位较快地取得了效果。
与此同时,他们严格控制产生新污染。去年5月以来审批的一批基建措施项目中,苏州缝纫机厂新建电镀车间、合成化工厂的樟脑扩大生产、感光助剂厂的增塑剂等项目,由于没有治理污染的措施,就不予批准。对不符合“三同时”要求的新锅炉,劳动局不发合格证,物资部门不供煤。对郊区个别污染严重的社办企业,及时令他们停产。
二、经济措施和行政手段结合。对位于居住区、水源区、游览区的污染严重、噪声大、易燃易爆的单位,用行政手段逐步搬迁合并或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目前已有轮胎修造厂、老染料厂等二十多个企业搬出了市区,另有13个厂正着手搬迁。
从1979年9月开始,对15个企业实行排污收费,对造成严重污染事故的单位实行罚款。1980年收排污费扩大到125个单位,共收排污费和罚款九百多万元。其中六百多万元用于65个治理项目和37台锅炉的改造。收费前,全市有“三废”治理设施的工厂38家,其中正常运转的只有6家,运转装置达不到要求的17家,处于停顿状态的15家。收费后,许多企业算“三废”浪费帐,治理“三废”的成本帐,综合利用的收益帐,纷纷把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转起来。
三、发动群众管理。在环保专业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去年下半年,在全市16个街道、4个郊区公社普遍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203个居民环保监督小组,对企业污染环境和治理“三废”的动态进行群众监督。环保部门针对监测力量薄弱的情况,为印染、电镀、化工等行业的53个工厂举办了三期监测化验骨干短训班,在全市设立了17个监测点,每天取样化验,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苏州缝纫机零件厂冲床震动大,严重影响隔墙居民休息。工厂在居民群众的督促下,调整了布局,将冲床搬离了居民区。金阊区人民代表对该地区环境污染的情况提出了73件提案,区和街道环保组织派专人一件件落实,涉及单位都专门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使提案件件有答复。
四、思想教育和法制管理结合。他们举办学习班,拍摄照片、电视片,编写专刊,张贴标语,并利用报纸、广播宣传环保工作。各级领导经常结合苏州市的实际,在许多会议上讲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法院指导下,由环保局成立仲裁小组,处理、调解和仲裁由于污染问题引起的纠纷。市法院还公开审判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典型案件,使全市干部群众认识到严重污染环境是有罪的。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决心进一步做好工作,为把苏州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山明水秀的游览城市作出贡献。
江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孙普崚 孙杏珍
《新华日报》记者
盛修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