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向山东学习服装面料直供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5
第2版()
专栏:经济工作笔谈

向山东学习服装面料直供经验
北京市服装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副经理 栾善庆
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北京市组成赴山东学习服装面料直供经验小组,由市一商局副局长苏玉春带队,先后到济南、潍坊、青岛、烟台四市进行学习考察。山东省副省长张敬涛会见时指出,山东省改革服装面料供应体制的方向是正确的,实行服装面料直供一年多来的成绩是肯定的,要继续坚持下去,但有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执行中研究解决。省计委负责同志也讲,对这个问题省计委、财委、经委意见是一致的,方向是正确的,有矛盾有问题想办法解决。
从这次实地学习考察的情况看,山东省实行服装面料直供确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主要有:
调动了服装厂的积极性,促进了服装工业生产的发展。面料直供改变了服装生产基本上由商业部门决定数量、品种、式样的局面,服装厂根据市场变化和需要,安排数量、品种、款式、规格型号,掌握了销售、设计的主动权,适应了市场需要。工厂关心自己的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生产目的明确了,提高了竞争能力。去年全省有16种产品达到优质水平。济南市服装十厂1978年只有20种服装式样,1980年增加到80种。服装总产量去年比改革前提高58.9%,在全国由原来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由于成服增加,去年门市零活加工量比改革前减少20.5%。
减少了周转环节,加快了服装流通。面料供应改革后,印染厂的面料经服装工业公司、服装厂直到零售商店,比改革前减少了纺织二级站、三级站一、两道流通环节,周转时间由二、三个月缩短到一、二个月,对搞好生产和市场供应都有好处。
促进了纺织印染部门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面料直供后,纺织印染厂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生产适合服装厂所需要的花色品种,可以直接听取服装厂对提高质量和改进花色品种的意见,改进生产。纺织厂可根据服装生产季节安排面料生产,使服装厂便于提前生产,做到应季供应,克服生产面料过晚,造成成服应季脱销、过季积压的问题。
国家多收,服装工业多得。服装面料直供后,将原商业经营的进销差转到服装工业方面来。去年全省服装行业上缴所得税和营业税,除掉上述进销差,国家收入比改革前的1978年净增608万元。
服装进货渠道增多,市场活跃。过去服装零售商店只能从商业批发部门单一渠道进货,现在不仅可以从本地区各服装厂进货,还可以从省内其他地区进货,渠道多了,品种挑选性强了,市场活了。
总之,山东省服装面料供应体制的改革,时间虽然不长,但显示了优越性,利国利民,利工利商,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加上经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产销缺乏统一衔接平衡。服装工业部门主要依据生产能力和面料多少来决定生产,对市场变化、市场预测、市场调剂等尚无专人负责,往往造成产销不平衡。季节性品种生产储备条件较差,影响统一计划安排。工业缺乏仓库、资金,往往季节一到突击生产,货源不足,旺季脱销。
最近我们小组向北京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汇报了考察的情况。市政府领导同志也表示,山东省的经验好处很多,要求我们北京在山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点,并且争取再提高一步,提出要采取多种经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减少环节,搞好市场。国营商业是领导而不是垄断,要把经济搞活,活的要保留,乱的要疏导,不要砍。这是符合中央总的精神的。
山东面料直供的经验完全适合北京,学习山东经验,我们还要放宽一点。焦若愚市长说了五次,要在北京试点面料直供。我认为北京市有关领导同志应该让大家充分讨论和分析山东经验,听取大家对面料直供和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首都人民穿衣难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