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葛洲坝工地上的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6
第2版()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

战斗在葛洲坝工地上的共产党员
在葛洲坝工地上,有一万二千多名共产党员。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常年累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影响和带动群众,为工程早日通航发电、为四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心扑在工程上的工程师赵启均
赵启均是葛洲坝工程局浇筑二分局工程师。几年来,他一心扑在工程上,为加快工程建设,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二江厂房进口段的通气孔部位离地面20米,按原设计要求是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这样要在20米的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赵启均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水电建设的经验,提出用单体预制通气孔梁代替现场浇筑。这种单体预制梁在地面上预制好后,施工时吊装到厂房上就行了。实践证明,这种单体预制梁整体性强,刚度好,安装方便,不但减少了工序、劳力,节约了近百立米的木材,而且缩短工期20天。
葛洲坝二江电厂的通水面有一座永久水泵站,这是供工地生产生活用水而建的,原设计立木模浇筑混凝土,分六次浇到设计高度。赵启均仔细分析了泵站的结构、施工流程、用途后,借鉴浇筑铁路桥墩的经验,提出改为立钢模浇筑混凝土。这座高29.2米,内外径分别为17米和18.6米,结构复杂的大型泵站,采用他提出的油压千斤顶钢模整体上升的新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使原来立木模浇筑需要三个月完成的任务,仅用19天就完成了,还节约了工程费用二万多元。
在葛洲坝工程二江电站厂房施工中,赵启均提出了许多改革施工方案的合理化建议,他设计的油缸梁等方案,解决了施工中许多较难的问题,大大加快了二江电厂的工程进度,受到了同志们的称赞。去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近被提拔为浇筑二分局的副局长。
热心传帮带的“老水电”何衮信
共产党员何衮信,是工程局安装分局机械队转轮班六级安装工。老何近五十岁了,先后参加过佛子岭、新安江、西津、柘溪、丹江口、黄龙滩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水电站的安装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被人们称为“老水电”。他荣获过五好职工、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
“老水电”当过工段长、副队长,指挥过几百号人的施工。如今不当领导了,照样处处带头,工作兢兢业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他的徒弟现在是他的领导了,他很高兴,从各方面积极支持和关心班里的工作。尤其是对青年工人的传、帮、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群众赞扬何衮信是转轮班的“好顾问”。
葛洲坝二江电站厂房一号机组安装中,转轮组装是道难关。由于这套机组所用的水轮机是我国第一次制造,大家也是第一次参加组装,工作上困难很多。面对这一重任,“老水电”对大伙说:“这台17万千瓦的机组,是目前国内的大机组,能不能装出一流的水平,就看我们的了。”安装活塞缸上的连杆耳环,制造厂原先要求把活塞缸吊入后再安装。“老水电”仔细地分析了转轮结构,认为这样部位窄小,费工费力。他建议在外边将连杆耳环与活塞缸连成一体,然后整体吊入。结果证明这个办法很好。何衮信很关心青年工人学习技术,在他的帮助下,现在转轮班的二、三级工都能干四、五级工的活了。
不知疲劳的仓库主任李应训
炸药库担负工程施工的全部炸药的供、管及加工任务,工作十分繁重。共产党员李应训是这个炸药库的主任,他文化不高,但抱定一条,干工作要以身作则,比别人多干一点,先走一步。仓库在偏僻的山坳里,距他家较远,他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赶路。遇上工作量大,早晨三、四点钟就来到仓库,领药、捶药、烧沥青,为大伙上班做好准备。晚上大伙走了,他把工具拾掇拾掇,走得最迟。今年春节,三江航道开挖,炸药需要多,他忙个不停,三天假期一天也没有休息。邻居感慨地说:“别人过年都往家跑,老李却有家不回住工地。”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李应训还常常干份外活。有一次下班后,得知木材库夜里要卸木料,他早早赶到卸料场等候,火车晚点未来,就帮助旁边卸砖的人一起卸砖。仓库的同志给他算了一笔帐:1976年至1980年五年中,李应训每天比别人多干两小时,加上节假日不休息,共多干了一千多个工日。人们说:“在李应训那儿,一年不只365天,而是600天。”在李应训的带领下,炸药库年年被评为工程局先进单位。职工们以李应训为榜样,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也不让生产一时为难,为工程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大江截流评功表扬模范的活动中,李应训荣获“特等功臣”的称号。
实干书记杨海清
工程基础处理分局党委书记杨海清,年逾花甲,患多种疾病,但老骥伏枥,仍以旺盛的精力,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战在施工第一线。工人赞扬他是实干书记。
1979年,在泄水闸的抢浇筑过程中,杨海清带领一班精兵扎焊钢筋,脸被电弧光烤脱一层皮,眼被电弧光打肿了,仍每天坚持跟班工作,闸墩不断升高,每天上上下下,对一个年老多病的人来说确实困难,同志们劝他歇一歇,他却说:“大家在上面干,我不能在下面看。”一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他的衣服湿透了,腰痛病发作了,仍然坚持不下岗位,顽强地跟大家一起奋战,刷新了钢筋扎焊高纪录,受到工程局的嘉奖。
大江截流成功后,为保证工程安全渡汛,被称为“水上长城”的防渗墙必须加快上升,要求在今年汛前完成。不少人认为工地现有人力和钻机,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造孔30,300米,浇筑混凝土28,000立米的任务。杨海清迎着困难上,把铺盖卷到工地,和技术人员、工人、基层干部一起研究加快施工的办法。由于过度的操劳,他病倒了。在病床上,他听到有人说施工进度不快时,便偷偷地从医院跑回工地,反复向大家讲解加快防渗墙施工的重要意义,并且采取措施,组织全分局40台钻机同时开钻,使防渗墙造孔进尺直线上升,3月份创造了月产12,326米的最高记录,于5月15日完成了大江上游围堰的第一道防渗墙,保证了一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
本报通讯员
薛波 徐新民 戴隆吉(附图片)
赵启均在二江电厂二号机组处理技术问题
李应训和职工一起为工地装炸药
杨海清在工地了解施工情况
何衮信(左)在二江电厂一号机组操作油管旁作示范表演
(本栏照片均为黄继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