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榨油厂前话丰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7
第2版()
专栏:通讯

榨油厂前话丰年
天刚蒙蒙亮,湖北省松滋县榨油厂门前的大街上已车水马龙,喧闹起来。社员们完成油料上交任务后,纷纷把剩下的油菜籽运到榨油厂榨油。手提的、肩扛的、车推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生产队的毛驴车、大马车、汽车、拖拉机,也满载着油菜籽,一齐涌向榨油厂。
大家叽叽喳喳等着过磅,欢声笑语话丰收。地处棉区的新江口镇同兴桥大队第六生产队副队长张永仁讲得特别带劲。他说:过去,只讲棉农不吃商品粮,水田不让种油菜,社员吃不上油。今年,我们搞“油稻稻”连作,水田种油菜40亩,产油菜籽八千多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又卖给国家一些议价油,其余加工成油分给社员,每人平均可分到十斤以上。南海公社德胜二队的社员不服气地说:你们那还算多?今年实行生产责任制,我们种56亩油菜,总产一万三千多斤,上交任务4,500斤,其余打油分给社员,加上超产奖和自留地收的,进油最多的户可达二三百斤。
往年,榨油厂是早上七点开门。今年,他们打破了常规,六点就开磅营业。往年,过磅、开单据、结帐、发油,四个人干起来很轻松;今年,12个人分成两班,中午不休息,吃饭替着来,一直忙到晚上八点钟还不得消停。
我们来到榨油车间。隆隆的机器声送来阵阵扑鼻的油香。老师傅刘必茂高兴地说,去年,油菜籽少,供不上,三天打油,两天停机;今年,两台机车一天二十四小时转个不停还忙不过来,厂里准备再增开一部机车。
离榨油厂不远,就是陶器厂门市部,过去每逢这个季节,都准备一部分容量五到十斤的油壶、油坛应市。今年,这批货物已成了滞销品,大容量的瓷缸倒成了热门货。王家桥公社新桥大队第十生产队年近花甲的老汉朱元寿,前几年因生产队不种油菜,全家一年四季很少见到油星。今年,一家七口人包了两亩半油菜,超产自得四百多斤,加上自留地种的,生产队分的,全家共进油二百多斤,平均每人近三十斤。他在陶器厂门市部买了三口大缸,看他挑起油缸那个得意劲,真象一个年青的“卖油郎”。
张 俊 梁庆生 李传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