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8
第5版()
专栏:

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易之
积极发展小城镇,有计划地建设好小城镇,是加快农业发展步伐、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三十一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成绩很大,但有一个方向性问题:重大轻小。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期只有5个,现在增加到15个。目前42%以上的城镇人口和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43个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里。1979年一个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西南、西北九省、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总和。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五大城市就集中了全省城镇人口的76%和工业总产值的72%。同大中城市迅速发展相比较,小城镇却显得冷冷清清。许多原来很热闹的小城镇,现在房屋缺旧破漏,道路泥泞坑洼,桥梁失修,古迹文物遭到破坏。有的农村集镇事实上已变成了一般居民点,直到最近几年才重又活跃起来。忽略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失误。
“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代中期关于城市建设方针问题提出的重要的意见。当时,小城镇建设已经欠账很多,可是,在这以后,这个正确的意见也基本上没有付诸实施。这里,除了十年内乱,无暇顾及以外,主要是我们对小城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以及在经济工作中推行了一套“左”的政策。
在五十年代,我们为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割断了农民同私营工商业的联系,用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来取代,这是必要的。但是,因为统得过死和渠道单一,使城乡物资交流发生了某些堵塞。发展到后来,在农村里“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单纯种粮食,限制多种经营。同时,在城镇,又长期是国营商业的“一统天下”,小商小贩和其它个体劳动者都予以取缔。集市贸易也是常常关闭,即使开放,也限制得很死。就是这样,小城镇还常常被人指责为“资本主义的黑窝子”。总之,“左”的农村经济政策是使小城镇变得冷冷清清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建设了不少新工矿区。特别是开展大、小三线建设以后,不少工厂从大城市迁入内地,搬到农村。新工矿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本来可以陆续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小城市,但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注意新工矿区的城市建设,却去搞什么“山、散、洞”,这个车间摆在这里,下道工序的车间却摆在十几里几十里外的山洞里,职工住宅也要同农民房屋交错安排,结果,弄得生产、生活两不便。
此外,还有一个管理体制问题。小城镇建设的领导,一直处于“省委管不到,地委排不上号,县委管不了”的状态。不少小城镇是地、县、镇或县、社、镇三级机构所在地,有的还驻有中央、省、地等所属单位和军事单位。单位多,各有自己的领导系统,没有一个机构把小城镇的工作统一管起来。农村集镇长期被认为是“消费场所”,既无明确的建制,又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集镇建设基本上处于无人过问状态。
大城市是国家或省、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城市要有相应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大城市决不能无限制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设施,远比美、英、日本等国落后,可是,我国若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却是世界罕见的。据统计,目前东京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5,500人,莫斯科9,500人,伦敦9,000人,巴黎8,600人,华盛顿4,000人,而我国的上海市区高达42,000人,北京城区高达12,000人。工业在业人员占整个城市在业人员的比重,华盛顿只有3%,外国首都比重最高的是巴黎,也只有30%左右,而北京却在40%以上。人口和工业无限制地向大中城市集中,已经给环境保护、住房、交通运输、水电和生活物资的供应,生产上的供、产、销平衡等,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难于解决的问题,对战备和防震更十分不利。
为着控制大城市规模,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卫星城。西德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人口600万,面积4,600平方公里,担负着西德80%的煤炭和70%的钢铁生产的任务,但全区只有四座中等城市,其余密布全区的都是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小城小镇。国土面积不过四万多平方公里的瑞士,建设了3,050个小城镇,全国66%以上的人口住在小城市或小城镇里。从1970年到1975年,美国人口增长4.8%,而住在小城镇(人口在2,500到25,000之间)的人口却增长了7.5%,住在最小城镇(人口在2,500以下)的人口增加了8.7%。罗马尼亚近年来推行乡村城镇化的政策,全国已有269个人口在3万以下的小城市,计划从1981到1985年再在140个乡建设“农工城市”。有计划地加强小城镇建设,现在也尖锐地提到我国的日程上来了。
小城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小城镇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大中城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第一,小城镇能够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控制大城市规模。
我国是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大国。按人口平均,每人只占有耕地一亩五分,仅相当加拿大的十七分之一,美国的八分之一。一些人多地少和农业机械化搞得比较好的地区,前几年就出现了劳动力多余。据不久前的典型调查,随着联系产量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劳动积极性显著提高,有些社队一下子就多出30%的劳动力。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开展,用不了多久,我国农村将有成亿的劳动力多余出来。怎样安置多余的农村劳动力,这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按一亿个计算。如果这一亿个多余的劳动力都涌进现有的大中城市,现在的大中城市的人口就得成倍增加。如果新建大城市来安置他们,就得新建一百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才容得下。如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把家属也带进城来,那就新建一百个特大城市也容纳不了。显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主要是在农村就地安排。
把小城镇建设起来,是就地安排农村多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据调查,浙江省鄞县最近四年在53个小城镇办起了一千七百多个社队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以上。不仅使本县农村多余劳动力都有活干,而且还接收了来自宁波、上海等城市的一万多名知识青年。现在全国有三千三百多个设镇建制的镇和未设镇建制的县城,五万三千多个公社所在地的农村集镇。设想每个现有的小城镇平均只要安置1,000人就业,全国就能安置几千万人。如果小城镇再增加一倍,这一亿个劳动力就都能全部安置下来。在大城市周围建立若干卫星城,大城市每年新增加的待业青年,除了安排一部分在城区外,还可以有很大一部分安排在卫星城。这样,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农村,不仅可以就地安置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接受城市部分劳动力,这对控制大城市规模,将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小城镇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纽带,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桥梁。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调整工业布局,改组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和多种经营的开展,小城镇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越来越重要了。大中城市的工业品要通过小城镇输送到广大农村去,农村里的粮、棉、油、肉、禽、蛋等大宗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要通过小城镇加工或初级加工输送到大中城市里去。农民家庭副业产品和生产队完成国家收购任务以后的多余产品要拿到小城镇去交换。小城镇接近农产品原料产地,有的还接近燃料基地,在不与大厂争原料的条件下,把某些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出口服务的工业、编织、刺绣、陶瓷、雕刻等手工业或工艺品生产单位,摆在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优势,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而且有利于调整工业布局,改变生产力过分集中在大城市的偏向。在小城镇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或初级加工,使饼粕、糠麸等副产品还归农村,做到来自自然,归还自然,有利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能节约大量的运输能力。在名胜古迹附近或风景区建设小城镇,还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
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城镇的经济中心作用。上海、天津、沈阳、广州、重庆、西安、武汉等特大城市,是带有全国性的几个大的经济中心。大的经济中心下面,有若干层次的地区经济中心。小城镇就是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国民经济中最基层的经济中心。小城镇建设起来以后,可以接受大中城市企业扩散产品,举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经济联合。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改组现有工业企业的重要一环。
第三,小城镇也是农村教育、科学、文化中心。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不把小城镇搞起来,就满足不了农民的要求,也不能有效地阻止农村知识分子往大城市跑。目前全国还有一些县城没有影剧院,五分之三的农村集镇没有文化站。在小城镇举办中小学、科研所
(站)、卫生院、广播站、图书馆等文教事业,是对农民施行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于建设小城镇的战略意义,对于在小城镇办工厂的经济效果,不能单从一个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去观察,应着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效果和长远效果去观察。应当承认,工厂办在小城镇,单从一个单位看,一般说,是不如办在大中城市方便、省钱。但是,从全局看,从长期看,这样做,安置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改善了工业布局,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经济结构得到合理改革,而且避免了大中城市过分膨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总的说来,是有利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有计划地建设小城镇
有计划地加强小城镇建设,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通过经济结构的改组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通过经济政策的合理调整,依靠当地的力量,逐步实现。
经济区划是根据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习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它是确定工业和小城镇布点的重要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工业和小城镇布局合理。我国耕地本来就少,但是从1957年到1977年,由于城乡建设等各种原因,全国净减少耕地一亿八千万亩,相当四川、广东、广西三省区耕地面积的总和。每年平均减少的耕地,差不多跟福建省的耕地一样多。这几年城乡建设住宅,又吃掉了一大批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搞小城镇建设必须十分珍惜耕地,要通过合理的经济区划和建设规划,精打细算,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有了规划,还要量力而行,按规划进行建设,每年建设一部分,逐年扩大。不能一哄而起,乱拆乱建。
在小城镇发展经济事业,主要是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近期内,特别要着重发展投资少、收效快而又劳动密集的集体商业、手工业等。据1979年调查,全国农村平均一个公社才有一个饮食店,三个公社才有一家旅馆,平均一个县不到两家照相馆,群众生活很不方便。在小城镇大量发展各类商业、服务事业,花钱既少,又有利生产、生活和安置就业,可以一举多得。
在小城镇安置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尽可能采取亦工亦农的形式,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工,吃粮在社队,家居附近农村。这样,国家不增加吃商品粮人口,不需要在城镇为他们增建住宅,增加公共交通和其它生活服务设施。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钱来资助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资金主要靠小城镇自力更生和地方财力来解决。发展经济,开辟财源,是我们筹集建设资金的一贯方针,搞小城镇建设也应当是这样。近年来,江苏等省小城镇建设搞得较好,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带动起来的。目前农村集镇建设费用,主要依靠社办企业利润提成和收取集市贸易服务费用来解决。黑龙江省已有三分之一的公社所在地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城镇,他们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的经验,就是从社办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集镇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