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怀念“抗大”的光荣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8
第8版()
专栏:七一颂歌

怀念“抗大”的光荣传统
吴凡吾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每当听到“抗大”这首校歌的时候,总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我曾在延安“抗大”总校、新四军“抗大”总分校、分校学习、工作过六七年。今年是党的诞生六十周年,也是“抗大”(前身是“红大”)诞生四十五周年,这里写下“抗大”的若干片断,一则作为纪念,更重要的是为了怀念党的光荣传统,激励自己做好今日的工作。
我于1938年初从安吴堡专训班毕业转入“抗大”总校四期学习。由于工作需要,没有毕业,就调到“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科当干事。工作了半年,于1939年初又调到连队当指导员。1939年是大批知识青年涌入延安“抗大”的一年,我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的连队。以地区分,几乎遍及全国,还有来自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侨;以年龄来说,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则有56岁;拿家庭经济状况来说,其中有不少富裕家庭的“少爷、公子”,但他们不愿在大城市过着奢侈的生活,却情愿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吃苦。当时大家挖窑洞、吃小米、睡地铺、站岗放哨,还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天不亮就上山开荒。1939年夏天,“抗大”总校执行军委命令开赴敌后,行军三个月,途中历尽不少艰辛困苦。每天行七八十里,有时饥肠辘辘,有时浑身被大雨淋湿;渡过不少急流险滩,爬过不少崇山峻岭,冲过层层敌人封锁线。敌人从碉堡里发射的子弹,在我们周围嗖嗖地发响,随时有被击中的可能。可是,这一切困难、危险都吓不倒“抗大”同学,我们胜利地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毕业时个个服从组织分配,大家都抢着报名上前线,谁要分配在后方机关,还要做不少思想工作才行。
为什么“抗大”的同学能够不怕困难、危险?那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抗大”同学,都有一个志愿,就是当时中华民族遭受日寇侵略,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纷纷自觉参加革命,投奔延安。同学们有一种追求真理的强烈求知欲,背包当板凳、双膝当书桌,夜晚在微弱的油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着马列主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记笔记,勤奋自学,热烈讨论。由于大家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很快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即为了人类历史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革命贡献出一切。正是因为树立了这一革命人生观,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和其他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常给“抗大”同学作报告、上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些报告、讲课对“抗大”学员提高思想觉悟,奠定革命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年“抗大”的同志关系非常融洽。“抗大”学员可以同副校长一起打乒乓球、赛篮球。指导员同团政委一起促膝谈心,有时还互相开开玩笑,无拘无束。但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却坚决完成,不讲价钱。我们连部在行军中有一匹马,平时驮着连部的文件箱及连长、指导员的行李,但也给病号骑。一人有病,全班同学都关心照顾,大家抢着扛枪、背背包、送病号饭。
同志之间,政治上更加互相关心。谁要发现一个同学有了缺点或错误,就满腔热情地给他指出。在小组政治生活中也经常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充满着同志间真诚的情谊,既没有伤害同志的自尊心,更不会形成成见耿耿于怀。对于共产党员,要求更严格,谁要是模范作用不够,比群众表现差,到党的小组会就会不客气地向他批评指出。正因为在这种政治生活中互相促进,大家都进步很快。
× × ×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抗大”在抗日战争年代里,培养、教育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干部,他们无论在抗日战争年代和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有的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如今,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四化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恢复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抗大”虽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但它的光荣传统乃是我党光荣传统的一个侧面。在新的长征中,我们怀念您,“抗大”的光荣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