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精神在闪光——看话剧《芨芨草》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8
第8版()
专栏:剧评

爱国主义精神在闪光
——看话剧《芨芨草》随感
潘絜兹
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七场话剧《芨芨草》,异常激奋。它把我带回那遥远的年代,唤起心底久已埋葬的记忆。
四十年代,长夜如磐,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民族文化在危难中。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疆土和每一寸解放了的土地,也为了保卫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人民在进行军事、文化两条战线的殊死战斗。前一条战线是残酷壮烈、有声有色的;后一条战线却是无声的,没有硝烟炮火,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甚至不被人所觉察,但实质上一样艰难,一样要付出巨大牺牲。我们的人民在这两个战场上所激发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的高度。当然,在时代的涡流中,也有沉渣泛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无耻;呈现了斗争的艰苦性和复杂性。
《芨芨草》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它选择抗战大后方的一群知识分子——考古学者、画家和青年艺徒,表现了他们在艰苦岁月、艰苦环境里的艰苦斗争,歌颂了他们为保护祖国文物的献身精神,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对友谊、爱情的高尚情操。它不是金戈铁马的庄严史诗,而是沁人心脾的抒情散曲,正象莫高窟前涓涓清泉,清冽而又略带苦涩,流注心田。
我是含着热泪看完这个戏的。剧中人物个个都象是曾和我朝夕共处的伙伴,其中也有自己的身影。那个年代,我也和康磊、郑平一样,是一个青年艺徒,刚出校门就接受了抗日炮火的洗礼,在豫鄂前线转战三年,又流亡到了大西北,转到另一条战线上来。出于对敦煌艺术的向往和热爱,我象古代虔诚的求法僧,经过两年的茹苦奋斗,终于到了莫高窟这座东西方艺术奇妙汇合的艺术圣殿,命运把我们这一小伙天南海北的人联结到了一起,共同负荷起力所不及的保护和研究敦煌文物的重任。正是这一段经历,这出戏才在我的心中激起那么大的回声。是的,这不是在前线杀敌,可也是在保护我们民族啊!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不能保有自己文化的尊严的民族,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但是,当时的处境多么困难,既要防止流沙、烈日、塌方等自然力的破坏,还要对付那些附庸风雅的官僚、军阀以及兵痞、无知香客等的滋扰。象鲁司令、曹副官、董雨田那样的人物,都似曾相识。而自己队伍里也曾出现过骗子、败类,乃至因不耐远离社会、远离大城市生活竟至抛弃自己亲人骨肉的弱者。类似陆云石的遭遇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险风恶浪,接踵袭来。《芨》剧所展示的许多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情节,都可以找到现实的依据。贯串全剧的是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民族危难中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忘我牺牲的高尚品格,归根结底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的爱。陆云石、向建、苏孟、关思明等人物身上闪发的思想光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