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水火并举 奋战金川”——记金川公司工程师王德雍、杨郁华夫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0
第5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水火并举 奋战金川”
——记金川公司工程师王德雍、杨郁华夫妇
工程师王德雍、杨郁华夫妇,都毕业于沈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二十年前,他们一起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来到甘肃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现在,王德雍是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搞火法冶炼;杨郁华是公司冶炼厂的副主任工程师,搞水法冶炼。古语说:水火不相容,但他们却是圆满的结合。
他们惜时如金。王德雍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勉励自己和妻子:“人生短促,时间可贵,要为人民多做点事。”当年,他们听说在甘肃省找到了我国最大的镍矿,夫妻二人立即商量把刚半岁的女儿送到沈阳的老人那里,匆匆奔赴西北。
当时正要兴建的镍生产基地,物质条件很困难。从腾格里大沙漠过来的风沙整日弥漫在龙首山下。头天晚上,王德雍找来三张破草袋子,一张堵住临时住的土坯房窗户,一张当门,一张当床,开始了创业生活。第二天他就同几位技术人员一起着手冶炼厂的筹建。白天,他在戈壁滩现场上忙碌。夜间,他爬在地铺上翻译急需的镍熔炼的外文资料。王德雍想的是快点把镍拿出来,贡献给国家。
经过全体建设者近三年的努力,第一座熔炼车间建成投产了。二十多万字的外文技术资料他也译完了,并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他还根据金川镍矿石的熔炼实际,写出了《高镁质氧化铜镍矿鼓风炉熔炼工业试验》的论文,发表在《有色金属》杂志上,为我国进行镍的大规模生产作出了可喜的探索。
二十年来,王德雍在冶金炉旁苦心经营,常常是伴炉而眠。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对各种冶金炉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革新。在解决矿热电炉电极经常发生断裂的难题中,为了求得电极壳内各部位的温度数据,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钻进高温的电极壳内操作。经过改造后的我国目前最大的镍冶炼热电炉,工艺具有先进水平。围绕金川镍的生产,他写了各种科技总结报告、生产日记和论文,其中有四篇论文被视为我国镍的冶炼价值很高的文献。46岁的王德雍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我国第一代镍冶炼专家。
杨郁华在镍的水法冶炼上也作出了成绩。她的工作是紧接着王德雍火法冶炼之后,再对镍进行水法冶炼,使含镍量为80%的镍板经过电解,生产出含镍量为99.95%以上的纯镍。为了拿到高纯度的镍产品,一段时间里,她的工作服上沾满了滤渣,也顾不得抽时间去清洗。她的思绪终日萦绕在电流密度、电解液的酸碱度和温度上。她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终于解决了镍电解液沸腾除铜等几项技术难题。去年,她又参加了强化镍电解的试验,获得成功,用于生产后使电解镍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成本下降。她先后写出了《镍电解液的净化》等三篇论文,有的还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奖励。
现在,金川公司镍的冶炼规模很可观了,这里面凝聚着王德雍、杨郁华夫妇多少心血啊!
去年7月间,方毅副总理来到金川,称赞他们“水火并举,奋战金川。”
金川公司 肖正书
屈丰泰(附图片)
甘肃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