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勤为四化育英才——访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0
第5版()
专栏:专访

勤为四化育英才
——访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
在一个春光融融的早上,我们来到全国闻名、以教育改革著称的上海育才中学,访问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多年的老教育家、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
老校长从1929年在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就踏上教育岗位,现在已是满头花发,但精神依然抖擞,面部红润,讲话滔滔不绝,好象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哪里象75岁高龄的老人?
我们请他谈谈中学教育改革和培育人才的问题。
老校长沉思了一下说:“要搞好中等教育工作,就要认真探索中等教育规律,坚决为提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而努力。中学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智力、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应当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最必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豪感。要使学生在吸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营养的同时,吸取丰富的政治思想营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段校长告诉我们,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他体会到,教育的重点要摆在“育”字上,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反对“跃进”思想。要在“因”字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今天,普通教育的一个问题是不讲循序渐进,不在“因”字上做文章,只注意教而不注意育和学,有拔苗助长,违反教育规律的情况,必须引起警惕。
段校长勇于创新,早在1964年,他在育才中学就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总结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为基本内容的一套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改进教学,老校长不辞辛苦,亲自上堂讲课,研究改进办法。他反对教师满堂灌,考试频繁,作业留得多的教育方法,提倡教师少讲,讲得精,让学生多读、多练、多思考。师生共同减轻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学得灵活主动。
“现在,教育的路子一定又有新的发展了吧?”我们问。
“是的”,段校长说:“粉碎‘四人帮’后,我们着手研究了如何恢复、发展1964年改进教学方法的经验。从1977年下半年起,我们总结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是放在“学”上,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解惑为主,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稍停了一下,段校长继续说:“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读书方法,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谈到这里,段校长兴奋地站了起来,边说边打着手势:“我们教学改革的路子是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来的。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来信给我,说他们所以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得力于育才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但是”,段校长接着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和课程、课时、教材成套,方能收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更好效果。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在各年级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课程外,从初一到高三都设有音乐、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每天都有一节体育、外语。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注意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进行记忆训练,用健康、优美的艺术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强健的体魄。
“课时安排还要考虑到各个学科的性质、学生年龄特征,适应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状况,考虑对他们的记忆训练。我们废除了各学科45分钟一刀切的上课制,代之以60分钟与30分钟转换上课制。30分钟课,较多地安排了体操、音乐、美术等课。这样安排以后,使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既有节奏,又有规律,体现了课堂紧张、课后又舒畅的要求”。
在探讨教学改革的这些做法时,老校长都是和教师一起,反复讨论研究。他经常到教师中征求意见,和教师一起探讨各学科的教法。例如,他和外语老师总结了“结合训练口语,大量识字”的经验,和物理老师总结了“加强实验教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经验。
段校长还特别和我们谈起育才中学减轻必修科的分量,开设选修课的情况,学生可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些课程,每人可选修两门。
谈起了体育锻炼,老校长兴致勃勃地说:“学校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率都超过了上海市中学生的平均水平”。老校长更是身体力行,十分重视体育,不仅自己经常跑步锻炼,他还亲自看学生上体育课,看运动队训练比赛。
正是老校长这种大胆解放思想,立足于改的思想指导下,育才中学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使学生过着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生活。去年全校理科152名学生参加高考,有148人考进大学(其中100人考进了重点大学)、三人进入中专,只有一人因身体不合格未录取。
在老校长送我们出校门的路上,不断有学生亲切地向他打着招呼:“老校长,老校长”。一幅桃李芬芳、雨露深情的动人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报记者 柏生
本报通讯员 育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