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今日“流民村”——留民营大队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2
第4版()
专栏:通讯

今日“流民村”
——留民营大队的变化
“昔日穷村庄,如今大变样。”留民营大队的社员们,乐呵呵地向我们这样介绍着。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街道整洁。一排排新建的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推门入室,每个社员家庭都有了电视机、电风扇、太阳能浴池和沼气灶。劳动一天的社员们,回到家里只要用半个小时就可吃上热饭,再洗上个热水澡,然后坐在炕头上看看电视。他们都高兴地说:如今,我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位于北京东南郊凤河河畔的长子营公社留民营大队,十年前还是全县一个有名的穷村庄,社员干上一天活只能挣到一根冰棍钱。全队近二千亩粮田,粮食总产量只有十几万斤。那时,社员家家超支,户户缺粮,集体欠国家贷款七万多元。不少社员为生活所逼,四处投亲靠友,自谋出路,留民营成了“流民村”。从1970年开始,大队党支部决心改变贫穷状况,制订十年规划,生产开始有了缓步发展。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生产突飞猛进,穷村庄变富裕了。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0万斤,比1977年增长60%;社员人均分配320元,比三年前增加186元,现在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占林带着我们访问了年近六旬的老人张扩挺的家。他笑呵呵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就凭这,我也要多活上几年。”张扩挺全家七口人,过去年年欠队里三四百元,一到春天,他就找队长借粮食、要贷款。“近两、三年来,我家可大变了样,去年分了现金二千一百多元,卖两头肥猪收入近四百元。”张扩挺在回忆过去的穷日子后这样高兴地说。当我们问他这些钱怎样安排时,老汉扳着指头一项项地算了起来;儿子结婚花七百多元,买了电视机、电风扇和两块手表,还给孩子们添置一些衣服,一共花了一千多元,银行里还有定期存款1,100元,活期储蓄三百多元。
张占林告诉我们,社员们在信用社的存款达到十万元,最高的户存款近五千元。他说,社员户今年买的是电视机、电风扇,去年普及的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缝纫机。
我们边走边说,来到社员李学明的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十间砖房的玻璃擦得明亮亮。屋里沙发、大衣柜和折叠椅摆得整整齐齐。李学明笑着说,你要是前几年来,我烧壶开水给你喝也不容易,用草烧得满屋是烟,会把你眼泪都熏出来。现在,我们烧的是沼气,一大壶水只要十分钟就开,又快又干净。
支部书记介绍说,近两、三年来,我们生产发展很快。到去年止,大队共有二十多万元的公共积累。集体收入增加,经济壮大,就应该多为大伙儿办点福利事业。从去年开始,经过全队干部社员讨论同意,大队两年共拿出七万多元,补贴各户社员买电视机、电风扇,修太阳能浴池和沼气池。
晚上,我们到社员张春林家里参观太阳能浴池,他们全家正坐在屋里看电视。热情好客的老张听说要看他的洗澡堂,高兴地打开门,让我们先洗了热水澡。这个浴室是盖在院子里的一间小屋,屋顶上放着太阳能晒水箱,接到屋里有个喷水龙头。6月初的天气,每天能晒上两箱水,水温达到四十多度,全家七、八口人,人人都能洗个热水澡。张春林十分高兴地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太阳能澡堂,不用花煤钱,既便宜又方便,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真是托社会主义的福,托集体经济的福。
新华社记者 陶远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