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战斗的艺术——记活跃在民柬梅莱山区的抗越文艺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2
第7版()
专栏:

战斗的艺术
——记活跃在民柬梅莱山区的抗越文艺队
穆俊
去年5月初雨季刚刚开始的时候,梅莱山区还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阵阵豪雨使郁郁丛林一片空濛。今年4月底,雨后的艳阳却带来了叮叮的伐木声和昂扬的歌乐。
我向乐声起处的一块林间空地走去。这里两面环山,一面背水,木材搭起的一个简陋舞台在平地上傲然而立。一百多名民柬国民军战士、三百多名妇女运输队员和小孩席地而坐,另一些观众则散坐在山坡上。他们正在看梅莱山村抗越文艺队演出的民族歌剧《临死也要同越寇斗到底》。这是该团根据发生于柬埔寨敌占区——干丹省布雷罗马村的真人真事创作的。故事梗概是:越军占领这个有一千人口的村子后任意杀戮抢掠,村民由个别反抗失败而发展为集体反抗。奥姆老人父女是群众中的杰出代表。老人被敌人严刑逼死后,女儿及部分青年男女愤而杀死越军官兵,夺枪躲进森林。后来通过与国民军的联系投奔民柬解放区,为彻底打败越军而继续战斗。
这时,太阳已高挂东方。歌剧演至第三场,奥姆老人在茅屋前沉痛地唱道:
柬埔寨血泪斑斑,
越寇践踏我们美丽的河山。
每寸土地都在哀诉,
祖国啊,何日才能赶走豺虎?
演员的泪水随着歌声滴在衣襟上。悲壮的旋律统治着整个山林,四百多名观众鸦雀无声。
演出结束后,扮演奥姆的文艺队队长维恩告诉我:“文艺队今年1月才成立。四个月来,共排演了15个节目,其中五个节目是以抗越为内容的。”
四个月创作并演出15个节目,在本村和梅莱山区其他地方演出三十多场,军民观众达五六万人次,这是多么出色的劳绩啊!职业文艺团体要做到这一点已不容易,何况他们是业余的。
在一所蔽荫的茅屋里,我请队长维恩和乐队指挥斯安谈谈文艺队成立的经过及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
维恩说:“民柬国民军在刚过去的旱季中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使梅莱山解放区得到扩大和巩固。生产有了初步发展,文化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你们知道,柬埔寨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越军侵柬,不但想灭绝我们的民族,而且想摧毁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节目中,既有抗越内容的歌舞,又有纯粹是民间传统的舞蹈。我们整理传统节目,就是为了唤醒下一代热爱和继承我们祖先的民族艺术,决不让越寇把它们消灭!”
斯安接着介绍说:“我们几个艺术爱好者都有这种思想,就发起组织文艺队。不多久,就有许多人报名,一支50人的文艺队就这样组成了。没有排练场和舞台,我们自己搭;没有乐器,除了购买一部分外,木琴、椰胡……都是自己做。没有电灯和汽灯,我们就在白天演出。”
他们介绍,文艺队不但有战斗的节目,而且过着战斗的生活。且看他们的生活日程表吧!每天早起及午休后有两节时间排练节目,共三小时。上午上学校读书四小时,下午到文艺队二公顷的“自留地”上劳动一个半小时。每人每月还两次参加运输弹药和粮食上前线。此外,各人还有许多家务和私事需要料理。他们参加文艺队,没有任何物质报酬,更没有工资。但是,他们在体力极为疲惫之余,夜间还在黑烟薰人的昏暗树脂灯下独个儿练习弹奏新的乐曲;每天凌晨则站在山岗上引吭高歌,唤醒沉睡的森林……
是什么力量使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文艺队伍在抗越的战火中成长,是什么力量推动队员们为人民文艺而忘我工作?大地和山林沉默无语;而文艺队四个多月的实践却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是似火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他们成长,是人民文艺的战斗任务推动他们去战斗!(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