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为了美化人民生活——记共产党员、四肢残废的花布图案设计师郑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3
第2版()
专栏:

为了美化人民生活
——记共产党员、四肢残废的花布图案设计师郑挺
在一次全国花布设计评比会上,来自高等美术院校和全国各地的设计行家们,从数以千计的花样图案中,精选出了几十张最佳花布图案。使人惊讶的是其中一张花布图案的设计者,竟是一个四肢残废的人!他就是江苏省劳动模范、特等残废军人、无锡印染厂图案设计师、共产党员郑挺。
郑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负重伤,一双手只剩下两个光秃秃的残掌,两条腿膝盖以下全部被锯掉了。当时,他才18岁。在党的教育下,郑挺勇敢地走向生活,走向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手术后两个月,伤口刚愈合不久,郑挺就练习用两个残掌捧着勺子吃饭。每吃一顿饭,脸上、衣服上、桌子上都撒着饭菜。护士不忍心,一次次地要喂他,都被他拒绝了。他象幼儿一样,一切从头学起。上级把他转到江苏省第二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后,为他赶制了假腿,他忍着钻心的剧痛,花了三个月学会了走路。不久,又学会了拉手风琴、骑自行车。在校期间,他学习认真,表现很好,被评为全省残废军人休养模范,并于195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郑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了。他想,光能自理生活是最起码的,共产党员要为全人类谋利益,得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行。后来,校党委办起了刺绣、工艺美术训练班,郑挺觉得是个好机会,马上报了名。可是,没有手指,怎能作画呢?开始,他用嘴把画笔绑在手腕上,但不行;绑得紧了,血脉不通,时间一长手腕就麻木;绑得松了,画笔又东倒西歪掌握不住。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掌握绘画本领,一定要解决抓笔问题。他决定请求医生把虎口割开夹笔。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医生时,医生虽不忍心再让他增添痛苦,但非常理解这个年轻人的心境,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虎口割开后,郑挺要求用纱布把切开处分头包扎,钻心的疼痛,几乎使他晕倒。一年后,郑挺的残掌萎缩变形了,象只鸡爪子,残掌上的两块肌肉合拢得象一只夹子。这用钢铁意志铸成的夹子,使他巧妙地夹住了画笔。这不是普通的画笔,应当说是“武器”,为人民服务的武器,它凝结了郑挺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就象刚入伍时拿起枪一样,拿起画笔,满怀信心地走向新的生活。
在工人业余美术训练班里,他很快掌握了素描、速写、水彩、水粉等绘画技巧。1954年,郑挺来到无锡荣誉军人疗养院。为了尽快掌握绘画这门技术,他登门拜访了老画家秦古柳,又给原来学校的刘老师写了信。从此,他就在这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自修美术。后来,他又成了闹市中一家画像店的编外徒弟。白天,他骑着自行车,象工人上班一样来到店门口看画画,一站就是老半天;晚上,就在家里刻苦自学。
1958年,郑挺被分配到无锡印染厂图案设计室,搞花布图案设计工作。设计花布图案,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花样,线条细、点子小而密,需要使用比较精巧的绘图工具,对郑挺来说,难度很大。他的两个残掌不大听使唤,动作迟钝,容易走样,开始设计的几个花样失败了。但困难没有吓倒这位坚强的战士。他虚心好学,用几倍于别人的时间刻苦练习,经过半年努力,终于掌握了十多种绘图工具,并熟悉了设计图案技巧和生产工艺知识,开始独立创作。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创作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图案,郑挺随时随地注意搜集素材,细心观察人们的喜爱,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他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到工厂、农村去写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外出写生期间,为了不给同事添麻烦,他自己学会洗衣服,料理个人生活,并和大家一样乘车、坐船、走路。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郑挺和设计室的同志长途跋涉,到云南搜集少数民族衣着装饰的色彩和纹样。郑挺穿着长裤,假腿和残肢的衔接处还有一层厚厚的皮套子。山区交通不便,没汽车,就得步行。路走多了,残肢处常磨得出血,疼得他周身颤抖,额上沁满豆大的汗珠。本来,一天只允许挂假腿四五小时,而他从早到晚,只有在睡觉时才能将假腿摘下。他乐观地说:“生命在于运动,我这腿也得经常运动才行。”
从1952年在华东医院装上第一双假腿起,至今,郑挺已经换过15双假腿。二十多年来,他拖着有15斤重的假腿,四处奔波,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1979年,他正式被无锡市命名为图案设计师,并担任了厂设计室副主任的职务。郑挺所在的设计室,经过他和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近两年连续被评为市纺织工业局品种设计的先进集体;全室集体创作的花样中选率达78%左右,在全省名列前茅。按规定设计员一年设计40个花样,他画了47个,中选42个,并获得一个全国优秀花样,1979年他曾被评为无锡市纺织战线花色品种优秀设计员。
锡兴 印东 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