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上劲松多——记湖北省大悟县的几位老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3
第5版()
专栏:

大别山上劲松多
——记湖北省大悟县的几位老共产党员
在大别山区的湖北省大悟县,有这样一批共产党员,他们在战争年代,为人民打江山,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如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扬革命传统,继续艰苦奋斗。他们象一棵棵高山劲松,茁壮挺拔,常绿不衰,为维护党的形象增添了光辉。在纪念建党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其中几位老共产党员的事迹。
永不生锈的“铆山钉”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老红军、老共产党员汪锡应扎根山区三十年的事迹,对人很有启示。
汪老被人誉为一枚永不生锈的“铆山钉”。他一辈子没有家产,没娶妻室,孤独一生,别无他求。可论对革命的贡献,那可真是难以估量。他所珍藏的七十多张奖状就是见证。汪老早年参加红军,神出鬼没地战斗在大别山老区,使敌闻名胆寒。有一次,他在作战中被捕,敌人用鳝鱼钩钩穿他的上唇牵着走。他硬是撕裂了自己的嘴唇逃离险境,继续打击敌人。《大别山上红旗飘》一书中,说他是“胆大包天的‘豁子’队长”。全国解放后,他解甲归田,看到自己的房屋被敌人烧了,亲人被敌人杀绝了,家乡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更加激起了他扎根山乡、建设老区的情感。政府拨了250元优抚款让他盖房子,他却全部交给了集体,在山沟里搭间茅棚栖身。他的老战友、原省军区一位领导同志劝他到城里去住。他坚定地说:“过去大别山是英雄的山,如今,作为一个幸存下来的老战士,有责任和这里的老百姓一道,把大别山建成幸福山”。
为了能给山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汪锡应当生产队长后勇挑治山治水重担;他当财经队长,精打细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从不占集体一分钱的便宜。为了提高山区粮食产量,他在71岁时当了队里水稻技术员,餐风宿露搞试验,终于培育了许多水稻新品种。前年,队里搞“双抢”,他战争年代负过大伤的两腿,在水田里泡久了疼痛难忍,最后,一头昏倒在水田里,社员们含泪把他送进医院抢救,刚好一点,又吵着下田拔秧。
近年来,汪锡应也感到自己年逾古稀,迟暮降临,为群众谋利益的时间有限了。于是,他更加勤奋,重活干不了,白天他给队里拣粪、放猪,晚上又为集体扎扫帚、打草腰,还精心经营苗圃,培育树苗,苦战两个冬春,栽种了一万多棵油桐、木梓、松杉树。
前不久,汪锡应被当地政府接入光荣院,安度晚年。可他晚年的乐是什么呢?他的实践作了最好的回答:还是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的事。你看,他不是种菜,就是植树。回到家里,往那一坐,又顺手搓起麻绳来。
“独臂铁包公”
“独臂铁包公”,是大悟县群众对在抗美援朝中失去右臂的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老共产党员、吕王公社工商管理所所长黄元利的称誉。
黄元利担任公社工商管理所所长已经十三个年头了。有人说:搞这个行当是件“得罪人”的差事,可他偏偏爱上了这项美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集市繁荣,地处鄂北边界的吕王镇逢集则车水马龙,农贸市场格外活跃。怎样把市场管好搞活,维护好群众利益?只见黄元利经常挥动着他那条独臂,出入市场,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各项经济政策,紧密依靠群众,配合司法、税务部门,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凡属违章活动,他就寸步不让。前不久,有个退休干部伙同一个生产大队支部书记,以解决农村生产资料为名,向县里套取了两卡车尿素,拖到邻省转手高价出售,谋取暴利。对此,黄元利严加追查。有人说:哥们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别太那么认真了;有的还说: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他不,坚持一追到底,直到把几百元非法收入全部没收上交为止。又一次,黄元利发现一个外省不法分子和本公社的个别人相互勾结,贩卖耕牛,搞黑市交易,他马上赶去调查。对此,有的指着鼻子骂他;有的甚至放风要暗害他。他不信邪,不退缩,更加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顺藤摸瓜找线索,很快弄清了事实,作了严肃处理。至于对那些暗中倒卖票证、银元、贩卖迷信用品等扰乱市场、危害群众的事,他无不严加追查,按章处理。为此,连自己的亲戚都“得罪”了。就这样,“铁包公”的名称越叫越响,越传越远了。
还是这个“铁包公”,对于方便群众,利于集体的事,却热心极了。他看到社员在出售农产品时,乱摆摊子影响镇容和交通安全,就带领商管人员,垒起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售货台。每当集市以后,遍地垃圾,黄元利又担任了集市的义务清洁工。
“板车老八路”
早上天还没有亮,湖北省大悟县中心粮店前的马路上就响起了板车声。听着这熟悉的声音,人们都知道,“板车老八路”又在往门市部里拉粮了。
人们所称道的这位“板车老八路”,是全国劳动模范、县中心粮店党支部书记史德学。他是1938年入伍的“老八路”,战争年代三次负伤,六次立功。解放初期,他转业来大悟,当过炊事员,放过羊,还管了两年大礼堂。1973年老史到县城中心粮店任党支部书记。一来就改了个规矩:这里的销售门市部距粮食仓库半里多路,过去转运粮食靠汽车运输,靠搬运工装卸,每月销售粮油六十五万多斤,要花七百多元的装运费。老史想,当营业员不能光掌个秤杆,卖现成的,要立个艰苦奋斗的店风。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门市部,拖起板车直奔仓库去了。青年营业员们一看到这个刚上任的老书记的行动,都坐不住了,拖上剩下的三辆板车也跟上来了。这天早晨,他们一来一往拖了六趟,搬运粮食两万多斤,还不耽误准时开门营业。从此,店里的四辆板车,取代了汽车,每天早晨4点钟,马路上就响起了板车声。当时,老史五十多岁,每逢天阴下雨,身上枪伤就隐隐作痛。有一段时间,两脚也浮肿了。职工们劝他不要拖了,他总是哈哈一笑说:“添个鸡蛋四两力嘛!”1978年春天,湖北省粮食局长来大悟,看到这位立过功、负过伤的老党员,每天还拖着千把斤的板车爬上爬下,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拨了一辆两吨半的进口汽车,作为店里转运粮食用。对此老史心里热乎乎的,但他还是那个老算盘,用汽车跑就得配个司机、烧汽油,再说车子跑短途也不划算。他就把这部崭新的汽车交给县粮食局汽车队了,还是用他们的板车加“11号”。就这样,一年、两年到现在已整整八个春秋了,县城的马路上,一大早依然响着老支书的板车声,无怪人们叫他“板车老八路”。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八年间,共运粮六千二百多万斤,为国家节约经费六万多元。
张凌霄 范保顺 邱国新 唐诗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