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万千诸葛出茅庐——南阳地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4
第2版()
专栏:通讯

万千诸葛出茅庐
——南阳地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见闻
不久前,记者走访了河南省的南阳地区。这里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解放了人们蕴藏着的才能,开发了被束缚着的人们的智慧。广大农村出现了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形势。当年被誉为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相传躬耕于南阳陇亩,现在是“陇亩风光今胜昔,万千诸葛出茅庐”!
南阳陇亩新风光
联产责任制使农民对科学种田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自觉自动地学科学、用科学。如今这个地方,科学技术人员吃香,技术书刊脱销,出现了很多动人事例。在农村集镇里,出现了这样新奇的景象: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街头一个空地站下来,讲解农业科学技术,赶集的农民就立即围拢上来,集中注意力地听讲,直到听完了再去赶集买东西。农民不仅在赶集时听技术,到处找技术,现在每逢广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人们就围着收音机,或者蹲在扩音器下面,聚精会神地收听!
过去县里印发到下面去的农业科学技术材料,一般只发到公社和大队部,现在这已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了,农民到处找科技材料。有些县根据农事季节,把技术知识印成形同布告的大字招贴,张贴在村里街头。这里经常围着许多农民一字一句地阅读,有的拿着笔记本一字一句地抄录。有些年纪大不识字的老人,手挽着孙儿,叫孙儿读给他听!
南阳农业技术推广站编辑的农业技术杂志,过去是向各社队赠阅,可是常常被塞在乱纸堆里。现在改成个人现金订阅,发行量大增,供不应求。有的农民怕他订的杂志被别人拿走,走几十里路直接赶到编辑部去取。方城县独树公社的一个大队会计,订阅了技术杂志,今年第三期没有收到。这一期杂志刊登了如何争取小麦丰收的文章,正是他急需的。他到处查找,结果发现在大队支部副书记那里。他们两个认为这样传看赶不上季节,就办一个短期学习班,干部群众一起学习,使大家都掌握小麦播种技术。
南阳地区各县,适应群众要求,办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科学技术训练场所,有的叫训练班,有的叫农业技术夜校。全区13个县市,一年多来,训练干部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二十多万人。有些队听课的越来越多。南阳县汉塚公社三八大队,办农业技术学习班,原来计划吸收学员50人,结果参加学习的达一百多人,“旁听生”超过了正式学员。
过去生产队开会,喊哑嗓子敲破钟,到会的人还是稀稀拉拉。现在农民一听说讲农业科学技术,消息不胫而走,男女老少都来听,有的室内坐满了,就站在窗户外面听,有时下雨,屋檐下雨水滴滴嗒,还有人打着雨伞听!
迟开红花分外香
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受到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重视和尊敬,他们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变。过去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不安心工作,有些地方不让他们干科技工作。现在他们到处受欢迎,有人说农业科学技术是“迟开的红花”,这迟开的红花正越来越香。
这里许多领导干部下乡,都要请一个懂农业科技的人员同行,一方面向他们学习科技知识,同时解决农民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有个县干部下乡,他叫农民棉田锄草要深锄,可是农民不听他的,说是“要等到技术员来了再动手”。后来技术员来了一看,就叫农民浅锄,因为这里的土质渗水性能很差,又逢雨季,深锄棉苗可能受浸,影响发育成长。结果农民听了技术员的意见。
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干部,有一次下乡考察小麦虫害情况,汽车停在邓县和新野县交界的地方,观看新野一个队小麦生长情况。邓县桑庄公社安庄生产队的社员们知道了,赶来把农业技术员拉到他们麦田里查看,看完了,农民们又亲切地把技术人员拉到家里休息喝茶。
过去上面来了领导干部,队干部就带他们看地里的好庄稼。现在,农民不要人们去看他们的好地好庄稼,而是象有病求医一样,要人们去看他们的坏地坏庄稼,要求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开个处方”,想个增产办法。有的抓一把土跑几十里路到农科所要求化验土质,看施什么肥合适。专区农业科技推广站的化验室里,堆积了许多各地农民寄来的“样土”,要求给化验一下,进行土壤“诊断”。
汽车沿着平坦的柏油公路行驶,沿途只见麦浪滚滚,田间棉苗翠绿一片,很多棉田都是一次齐苗。少数缺苗也用营养钵及时移栽补齐,不象往年在缺棵地里重播棉种,形成了老少不齐的“公孙棉”。红薯播种也很出色,今年普遍实行了深沟高畦,有的又做成馒头形的一个个小土堆,使薯苗扩大通风透光面积,这些土堆横看一条直线,斜看也是一条直线,待到秋后薯块成熟时,这些土堆一个个绽开,象开花馒头一样。
棉田以瓢虫治蚜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六十年代就证明行之有效,但一直没很好推广。而沿用药物治虫,成本高,形成棉花丰产,收入减少。去年南阳县四十多万亩棉田实行联产到劳,普遍推广了以瓢治蚜的生物防治方法,效果很好。一只瓢虫一天一夜约能吃百只蚜虫。在棉蚜虫为害严重的生产队,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出动,到地头沟边的草丛里动手捕捉瓢虫,送到棉花地里,增强消灭棉蚜虫的“生力军”。生物防治每亩地的农药投资,由十一元多减到六元多。全县40万亩棉田约节省二百多万元。
去年棉花生长季节,连续几十天阴雨,不能动锄除草,许多农民披着蓑衣下地,硬是用手指头把杂草一棵棵拔掉,避免了草荒,争取到棉花大丰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实行责任制,农民种地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叫喊了多少年的因地制宜,如今开始实现了。南阳县的汉塚公社三八大队,每亩棉苗三千棵左右,几里路外的曾家大队,每亩棉苗多到上万棵,因为这里土质瘦薄,单株发育矮小,但株数多,农民说是“人多枪多,人人拿家伙”,同样也能收皮棉一百二十多斤。过去指挥生产,是一个标准,一个期限,一个命令,大家照办;现在一个生产队的几块地种法都不同,大家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人才辈出百业旺
南阳地区地处中原腹地的南部,汉水以北,伏牛山以南的盆地,汉水带来灌溉之利,伏牛山又阻挡了北方的寒流和风沙,人称南阳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南方的水稻、棉花、棕榈、柑桔,北方的小麦、玉米、梨子、苹果,在这里都能生长,特别是伏牛山区,山珍药物资源十分丰富。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不仅大田种得好,还涌现出多方面的科技人才。南京林学院特种经济林系毕业生朱鸿云改良猕猴桃便是突出的一例。中华猕猴桃,是伏牛山区的特产,在水果中被称为维生素之王。这种桃以往是野里生,野里烂,自生自灭。朱鸿云分配到西峡县工作以后,深入伏牛山区采集猕猴桃标本,试验人工栽培,培育成功了新的优良猕猴桃品系,1978年在河南省科技大会上,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
朱鸿云的研究成果受到很大的重视,西峡县先后有六个公社办起了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办起了加工厂,生产猕猴桃果酒、果汁、果酱、果脯、果片。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鼓舞了朱鸿云,他把他的爱人从老家江苏省迁来伏牛山区,在猕猴桃试验场当工人,他还要求把他在药学院学习的儿子也分配到伏牛山来,研究中药材生产。伏牛山出产几百种中药材,许多曾尝百草的老药农,现在又活跃在伏牛山上。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的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党的政策打开了长期被禁锢的人的智慧宝库,农业科学研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生气勃勃。大量科学技术人才、土专家、种子迷不断涌现,农民钻研科技的兴趣越来越大。邓县城郊公社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成善,对于土肥所含的成份氮、磷、钾等,对各种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数据,能随口说出,如数家珍。农村象李成善这样的人才越来越多,山区和平原,百业兴旺。在诸葛躬耕的地方,我们欣喜地看到“万千诸葛出茅庐”,科学发展、农业繁荣的新时期正在到来!
本报记者 孙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