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家风·党风·国风——少奇同志教女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4
第3版()
专栏:

家风·党风·国风
——少奇同志教女感言
石仲泉
做父亲的,没有不疼爱子女的。但是,怎样才算是对子女真正的爱呢?刘少奇同志对长女刘爱琴同志严加教育、严格要求的事例,为我们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爱琴同志出生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岁月,从小离开父母,很小就失去了革命妈妈(何宝珍同志于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在南京雨花台),寄养民间,经历了苦难的童年。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少奇同志,对她当然很疼爱,但从不放松对她的严格要求。
1951年春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预备党员刘爱琴应当转正了。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周围的一些同学,都以为会顺利通过,按期转正。但是,当党支部就讨论她转正问题征求少奇同志的意见时,少奇同志认为女儿对中国的事情还不大懂,思想上天真,政治上幼稚,向支部的同志明确表示要“严格要求”。支部大会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反复衡量,对刘爱琴同志进行了批评和帮助,最后通过决议,取消了她的预备党员资格。学校党委批准了支部决定,并通报校内各基层支部。这件事,在现在某些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一个小小党支部怎么敢取消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女儿的预备党员资格!但是,这在解放之初却是很自然平常的一件事。它表现了党内的正常民主生活,表现了共产党大公无私、心地纯洁的优良作风。
1958年夏天,国家机关精简干部。少奇同志向在国家计委工作的爱琴讲了干部下放支边的意义,问女儿有什么想法。爱琴随便地回答了一句:“下放挺好呗。”少奇同志进一步启发女儿:“那么,你看你能不能下去?”这一问,使爱琴的思想斗争开了。爱琴在北京已安了家,在上面又工作了这么多年,下去受不受得了呢?经过再三考虑,女儿决心报名下放,并兴冲冲地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即亲切地表示支持,要女儿到下面去多接触实际,接受锻炼。组织上对爱琴的行动表示赞赏,但也要她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预料到各种困难,不要一时冲动。
经过研究,最后组织上同意了爱琴的要求。就在这年7月,刘爱琴告别了父亲,告别了首都,全家来到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刘爱琴同志下放之后,牢记父亲的教导,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经过坚实的锻炼,在思想政治水平、工作态度、生活表现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66年4月,她终于实现了十五年前的夙愿,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家风严,党风正。少奇同志严格教育子女,他的子女所在单位的组织才能对他们敢于严格要求。他本人不去为子女谋私利,别人才能不为他的子女徇私情。他本人不把自己视为特殊党员,别人才能不把他的子女当成特殊子女看待。少奇同志是这样,其他许多领导同志也这样,我们党内才能形成一个正常的民主、平等之风,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国家不是曾以有一个高尚文明的国风而博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么?原因之一,就在于那时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党风。这个好的党风又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好的家风分不开的。当然,家风不仅仅是教育子女问题,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
家风问题,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来说,决不是与党的事业无关的区区小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身居要职,执掌党政大权,对党的风气影响很大。他们本人及其家属、子女兴什么风,在党内和社会上就会刮什么风(当然,这不是说一切不正的党风、国风都源于领导干部的家风);而在领导干部的家风中,对子女进行怎样的教育又特别重要。国风看党风,党风首先看领导干部的作风及其家风。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为我们开创了一代好的家风。除少奇同志教女之外,毛主席教子学农,周总理教侄女做无产阶级的王昭君,朱老总教孙儿安心外地工作,董老教子以农村公社为家,谢老教子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这些早已成为有口皆碑的佳话。各级领导干部都象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大兴好的家风,大促好的党风,那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好的国风必将吹遍神州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