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记抢救为救同志而严重中毒的青年工人宋文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5
第4版()
专栏:

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
——记抢救为救同志而严重中毒的青年工人宋文栋
今年2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黄河中游的宁夏青铜峡镇,将近中午的时候,一辆急救车突然尖叫着急速地穿过市区驶向县人民医院。车上的病人叫宋文栋,是青铜峡造纸厂的青年工人,此刻他正因硫化氢中毒而陷入了深度昏迷。
在急救室里,几个满身油泥的工人含着眼泪恳求着:“医生,快救救他!他是舍己救人才中的毒啊!”
县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中断了他们正在参加的一次会议,赶来组织全体医生和职工火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工作。

中毒事故发生在19日上午9时。青铜峡造纸厂的工人正在忙碌地打扫卫生、检修设备,做开工前的准备。
“不好了,快救人啊!”从纸板车间二楼传来了惊慌的叫喊声。
正在检修机器的抄纸班长宋文栋霍地一下站起来,拔腿就向纸板车间冲去。
黑糊糊的纸浆池里,倒卧着青年工人马德仁和王双庆。他们是在下池清理残剩的废纸浆时,被池里的剧毒气体硫化氢熏倒的。
手电照着昏倒在池底的同伴,宋文栋急忙向旁边的女工要来一条方围巾,往嘴上一蒙就要朝池里跳。
“有毒,不能下!”
“等防毒面具拿来再下!”人们拦住他。
“等,就来不及了!”宋文栋斩钉截铁地说。他顺手操起一根三角皮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抓住池口胶管就滑到池底。他飞快地把皮带系在王双庆身上。池口的同志拽住三角皮带,宋文栋伸出粗壮的双手,就势将王双庆向上一托。
王双庆得救了。宋文栋还没来得及去救马德仁,自己就“扑通”一声,仰面倒在浆池里。
“小宋,小宋!”人们呼喊着。
防毒面具找来了。人们连续三次下浆池,救出了宋文栋、马德仁。
马德仁因中毒时间过长,不幸死亡。宋文栋呼吸衰竭,奄奄一息。厂医务室大夫刘金选连续给他做了20分钟的人工呼吸,宋文栋才长长地喘了一口粗气。
23岁的宋文栋是三年前从黑龙江来到青铜峡插队落户的,1979年11月进造纸厂当了工人。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工厂,他表现都很好,现在是工厂团支部的副书记。

在县医院里,医务人员为因重度急性硫化氢中毒而呼吸衰竭、大脑严重缺氧的宋文栋采取了气管插管给氧、甘露醇输液等抢救措施,但他的病情无明显好转。
现在,急需要用解毒药美蓝和硫代硫酸钠给宋文栋治疗。这两种药不是常用药,县医院和青铜峡镇都没有。到哪里去找呢?工人们立即想到了驻在附近的解放军部队。
这时正是中午时分。老工人周顺安直奔某部副团长王文明家。正在吃饭的王文明听说后,立即推开饭碗说:“跟我走!”他们急速赶向卫生队。
在团卫生队,王文明找来了军医、司药。他们打开一个又一个药柜,翻开一个又一个药箱,最后在仓库底层的大木箱里,找到了三支美蓝、十支硫代硫酸钠。王文明握着周顺安颤动的手说:“这些药你全拿去。你们还要什么,尽管来电话。要车,我们派车;要药,我们送药;要输血,我们去人!”
周顺安双手捧过药,望着副团长军帽上闪闪发光的红星,眼眶湿润了。
美蓝、硫代硫酸钠一到,立刻给宋文栋注射。宋文栋呼吸平稳了,全身青紫在消失。但是,他仍然双目紧闭,深度昏迷。
19日下午,县医院提出:宋文栋必须立即转到条件较好的自治区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当天傍晚,银川华灯初上,宋文栋被送到了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医护人员一天一夜的奋力抢救,死亡仍随时威胁着宋文栋的生命:他继续处在深度昏迷中,还不时出现阵发性抽风……。医生提出,必须马上把他送到北京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抢救。
20日晚11时,医院打电话向宁夏回族自治区轻工业局副局长冯力君告急。这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立即披上棉大衣,顶着寒风去找自治区副主席李恽和。
他们商量着:去北京,坐火车需要24小时;乘飞机,明天没有航班。怎么办?
李恽和想了想,毅然地说:“救人要紧,派专机。我们以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名义,向民航、空军求援,由你们具体负责办理。”
21日清晨,银川电讯局的话务员们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个又一个长途电话接通到自治区轻工业局:
“我是民航兰州管理局,急救飞机中午12时从兰州起飞,下午一点到达银川,请做好准备。”
“我是宁夏驻京办事处,北京阜外医院有高压氧舱,医院已经做了抢救的全面安排。”
“我是首都机场,这里随时可以接受急救飞机。”
“我是……”
为了一个普通工人的生命,祖国从四面八方伸出了热情的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

21日下午,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刚刚敲过五点,一辆黑色的红旗牌救护车,驶出首都机场停机坪,风驰电掣般奔驶在通往市区的林荫大道上。车头悬挂的白色“急救”三角旗,在高速行进中,划出一道长长的白线。
一场抢救宋文栋的紧张战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展开了。医生和护士们一阵风似地进进出出,心电图机推来了,X光机推来了……
15分钟以后,宋文栋被推进了高压氧舱。正患感冒的周剑英大夫护送宋文栋进高压氧舱。高压氧舱象一座密闭的小屋,置身舱中,身上要承受三个大气压的压力,就象潜入20米深的海底。周剑英忍受着阵阵晕眩,仔细观察着宋文栋细微的变化。
从高压氧舱出来后,宋文栋被送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设在阜外医院的职业病房。主治医生鲁锡荣、陈曙旸等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医疗方案。首都医院、安定医院、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医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诊。医生、护士日日夜夜守在宋文栋的身旁。
50个紧张的日夜过去了,宋文栋闯过了脑水肿、肺炎、高烧等一道道险关,终于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期。
为了抢救一个普通工人的生命,医护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给宋文栋喂一顿饭,41岁的护士长王素琴要在宋文栋床头站立两个小时。王敏和其他几个年轻的护士,每天要给宋文栋翻12次身。为了不使宋文栋擦破皮肤,每次翻身她们都要和陪住的工人一起把他抬起来,翻身后再轻轻放下,还要用酒精一点一点地擦病人皱褶的皮肤,以免病人产生褥疮。为了让宋文栋吃得香,营养室的师傅每天将各色蔬菜剁成菜泥,又调合上果汁、牛奶,并且特地从上海买回鱼粉。
在宋文栋住的洁净、明亮的病房里,不时有人来看望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来了,团中央派人来了,青铜峡造纸厂的领导和工人代表也来了……他们给舍己救人的宋文栋带来了党和人民的关怀,带来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
前不久,陪送宋文栋到北京治疗的厂医务室大夫刘金选从北京回到宁夏,向人们报告了宋文栋病情日渐好转的喜讯。
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工人说:“没有党,没有社会主义,宋文栋这条命早就没了。”
自治区轻工业局副局长冯力君说:“是啊!我们共产党人过去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打天下,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不正是为了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吗!”
新华社记者
邹爱国 秦凤桐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