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胜利的中原突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8
第3版()
专栏:

胜利的中原突围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正是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的六万英雄儿女,从国民党三十余万军队包围中杀出重围的三十五周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蒋介石卖国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兵遣将,发动全面内战,妄图把中国推向黑暗;我党确定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决心把中国引向光明。这是我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攸关的大决战。
中原解放区,是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全国抗战转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我党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成长壮大为五万雄师,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这里是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蒋介石要从峨眉山返回南京,东下华东,控制华北,抢占东北,向全国布置内战兵力,新四军第五师则势必首当其冲。而我军虎视中原,就可阻滞国民党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等各个战场。因此,敌我双方都把这里看成了战略枢纽。
正因为如此,从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月15日起,蒋介石就纠集了国民党第一、五、六、九、十等五个战区二十多个师及九个游击纵队,从四面八方向中原扑过来,先后侵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我新四军第五师受党中央的指示,警惕地把守着中原大门。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大量牵制蒋军,党中央令王震、王首道等同志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令王树声等同志率嵩岳军区部队从豫北南下,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10月24日,八路军、新四军三大主力部队在桐柏地区胜利会师。党中央决定成立以郑位三、李先念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统一指挥这个地区的斗争。中原军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和第一、二两个野战纵队,组成了六万余人的中原解放军。
中原军区的建立,直接威胁着蒋军出川的大门。国民党反动派咬牙切齿,叫嚷要在11月份内“肃清”中原解放军。这一计划被我军粉碎后,他们又重整旗鼓,疯狂地向桐柏地区紧逼。我军为了争取主动,决定向平汉铁路以东挺进。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同日下午下达了停战令,规定双方军队,在1月13日午夜就各自位置停止军事行动。中原解放军恪守停战协定,以宣化店为中心就地休整待命。而蒋介石国民党却以停战令作为缓兵计,用秘密的作战令加紧内战部署。他们在下达停战令后的1月11日抢占我息县县城,在停战令生效后的1月14日又攻占我光山县城,接着大肆包围中原解放军。在坚持自卫原则的同时,我方与国民党进行了和平谈判的斗争。先后签订了“罗山协议”、“应山协议”和“汉口协议”,规定中原地区国共双方军队必须停止一切违犯停战令的军事行动。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再三破坏协议,调集的兵力达到三十余万人,构筑碉堡六千余座,将中原军区及所属三个军区分割成“品”字形,把我野战纵队包围在方圆仅两百里的狭小地区,大搞军事蚕食与经济封锁。
6月26日晚上,我中原部队按照党中央预先批准的计划,分路举行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等同志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北路的一支;王震等同志率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另一支;王树声等同志率第一纵队二、三两旅,以及第二纵队十五旅(缺四十五团)为南路。中原军区的主力——北路和南路突围部队,以秘密、神速、巧妙的行动向西突围,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经过激烈战斗,抢在“七一”之前全部突越平汉铁路,跳出了敌人的第一道包围圈,使国民党反动派的“美梦”成了泡影。
然而,我北路、南路主力越过平汉线后,要向鄂、豫、皖、川、陕边境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中,又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蒋介石与刘峙发现我军主力向西突围后,一面下令尾追,一面下令堵截,又派汽车运兵,又命飞机轰炸,并先后限令在天河口、苍台、唐河、白河、丹江、狐狸垭、白桑关、荆紫关、南化塘、梁家坟、漫川关等地消灭我北路主力;在襄河渡口等地消灭我南路主力。
但由于我军机智灵活,英勇奋战,使蒋介石、刘峙重新组织“围歼”的计划全部落空。特别是7月中旬的荆紫关、南化塘战斗,我北路主力突遭堵击,在蒋介石自以为最有利的战场上,用舍小图大的战法,痛击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军”,大灭了他们的威风,使蒋介石限期7月20日前“务必全歼”的命令变作废纸。经过辗转战斗,我北路、南路主力分别突进到陕南和鄂西北地区。王震同志所率三五九旅,于8月下旬胜利回到陕甘宁边区。
与此同时,为策应主力向西,第一纵队一旅向东突围,于7月中旬进入苏皖边区,与新四军主力会师。河南、江汉军区的部队,后分别与北路、南路主力会合。为配合主力向西向东突围,鄂东军区部队仍留原地活动,后于7月下旬分散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中原解放军终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十余万大军的包围、封锁、追剿、堵击,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从7月中下旬开始,突进到陕南、鄂西北地区的中原主力部队,又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立即着手创建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成立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区党委及军区,共划分了十个军分区。各军分区部队乘机消灭敌之地方武装,摧毁反动政权,积极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和武装,迅速打开了局面。正如中央军委当时给中原军区的一次复电中所肯定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和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原部队屹立中原及其突围战役,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把守中原大门的我军坚持了十个多月。正是在这十个多月里,中原部队把国民党“摘桃子”的三十余万大军死死拖住,这就为我布署战略全局争取了时间。
到1947年2月,中原解放军又突围转战了八个月。这正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阶段,是蒋介石发动全面进攻、我军粉碎其“全面进攻”的关键时刻。在这八个月里,中原突围部队又继续牵制了国民党24个以上的正规师和大量保安团队,既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作出了贡献,又紧密配合了各兄弟部队的胜利作战。当时的《解放日报》社论,在评述中原突围、苏中大捷和陇海线捷报时指出:“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突围战役之后,中原部队仍保存了精锐主力,保存了大批英勇善战的优秀干部。1947年2、3月间,为了积蓄骨干力量,准备反攻中原,突围到陕南的中原主力部队奉命北渡黄河,开往山西晋城休整。这时,在陕南、鄂西北、豫西、豫南、鄂中、鄂东、皖西等地区,依然活跃着一支支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尤其是转战大江南北的江南游击纵队,更是象一把利剑直插在敌人的心腹地区,并于6月奉命编为中原独立旅。这些有生力量,后在我军以中原地区为重点的战略进攻中,在向全国进军时,又成了“再建奇功”的武装力量。
1946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了中原突围战役: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当然,这不等于在局部的军事上政治上没有失误。单就中原军区本身而论,损失是不小的。1946年12月,刘少奇同志提及中原部队的损失时着重指出:“它完成了当时极重要的牵制敌人的任务,他们损失是有代价的,正如在胜利的战斗中也有损失一样,是光荣的。”1947年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毅同志在淮阳会见原五师部分干部时,也曾谈到“没有你们在宣化店地区的坚持,没有你们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全国战场要取得今天这个形势是不可能的。”同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在光山县苏家河会见原五师部分干部时,又肯定地指出了没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围,也不会有一年后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些论述,是对中原突围前前后后的最好历史总结。

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是在敌强我弱的险恶情况下,顽强坚持,杀出重围,胜利完成战略重任的。这次取得胜利,当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其中主要是:
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坚守中原及突围战役的正确部署,为中原部队开辟了胜利道路。
从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就多次电示五师部队,及时指出了“对付将来内战危险是你们今后工作的出发点”,明确提出了“大量牵制蒋军,也就是支援了华北、华东、东北的斗争”。八路军、新四军三大主力组成中原解放军后,党中央又在嘉勉中原部队会师的电示中,重申要“配合华北、华东、东北的斗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可以说,在每个重要阶段,甚至每个重大战略行动,中原部队都得到了党中央的指示与命令。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党中央专就对顽固派斗争的方针问题电示中原局,要充分估计到“我们的对手是有经验的而且很狡猾的反动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松消灭我们的企图”,为中原我军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指明了政治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主力突进到鄂、豫、皖、川、陕五省边境地区时,党中央又连续电示,强调“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指引着中原突围部队在莽莽秦岭和巍巍武当山中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游击根据地。
二、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给中原部队增强了信心和力量。当蒋军重重包围宣化店地区,情势危急的时候,中原各界立即通电全国,呼吁全国各界声援,制止国民党当局背信悖行。重庆《新华日报》也刊登了“反动派蓄意消灭有功部队,新四军第五师被围粮绝”等报道,并发表了社论《为新四军五师呼吁》。党中央和毛主席派董必武同志由渝飞汉,于1946年3月30日乘车抵宣化店慰问,并带来了华北、华东解放区军民用节约之粮换得的三亿元(法币)赠款。这些,给中原部队反围困增添了巨大力量。
同年4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决定5月4日至9日发起总攻,妄图一举歼灭中原解放军。我方获悉确切情报后,不仅中原军区发表了严正声明,而且党中央和我党驻重庆代表团也郑重声明,坚决予以揭露和谴责。周恩来同志还同国民党代表、美方代表赴宣化店查处,经谈判于5月10日签订了“汉口协议”。根据协议,我方争取合法转移了八百余名伤病员和老弱妇孺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还先后有计划地复员了近万名年老体弱的战士;并通过各种途径化装转移了上千名干部到其他解放区。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才推迟了中原战争的爆发,并帮助中原军区积极进行了突围前的准备工作,使坚持斗争的部队更加精悍了。
中原解放军的突围战役打响后,更是“得道多助”。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日夜为中原突围操心操劳。我陕西地下党全力以赴支援中原部队,起了很大作用。各路突围部队突进到哪里,就在哪里得到援助。三五九旅回到陕甘宁边区,得到了陕甘宁联防部队的接应;一纵一旅跨入苏皖边区,也有淮南支队接应。还有晋冀鲁豫解放军向陇海路东段出击,以及我党西北局策动西北地下武装积极开展活动,都配合了中原突围部队开辟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特别是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并肩战斗,使我突围到陕南的主力部队如鱼得水;巩德芳司令员为坚持陕南斗争,无私无畏地献出了一切,直到流尽他的最后一滴血。
当年《解放日报》在庆祝中原我军胜利突围的社论中,曾经指出:“这胜利是全党全军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光荣的史实表明:中原支援了全国,全国支持了中原。《解放日报》的这一赞语,对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受之无愧的。
三、中原部队是具有我军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在突围中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三大主力组成中原解放军,有它的良好基础。三五九旅是八路军的一支劲旅,它继承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开创了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早在1945年1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南下时,新四军第五师就开展了“向老大哥学习”的活动。到三支部队会师组建中原军区时,五师又抽调了四个主力团,分别补充给嵩岳军区南下部队和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这种搞五湖四海的团结,成为中原解放军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成立后,紧紧地抓住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个首要环节,经常不断地根据敌我斗争形势,教育部队明确自己肩负的战略任务,发扬我军团结一致、顾全大局、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荣传统。广大指战员认清了蒋介石卖国殃民的罪恶。认清了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从而激起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这是中原解放军其所以能顽强坚持,并杀出重围的基本原因。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部队、机关开展了生产自救,指战员们一连几个月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只要能拖住敌人,再苦也没有怨言。”突围开始后,为打破蒋军的围歼和堵击,指战员们更是吃大苦,耐大劳,冒着酷暑,勒紧腰带,在敌人的空隙穿梭,行动神速地突进,蒋军时常望尘莫及,惊呼我军“日行百里,夜行八十”。
在敌军重重围困的形势下,我中原部队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百成千的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中间有在激烈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的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汪世才、鄂东独二旅六团政治委员黄世德、十三旅三十七团二营营长李金山等同志;有奉命深入虎穴与敌谈判而遭暗害的干部旅旅长张文津、原鄂豫边区党委民运部长吴祖贻、译员毛楚雄同志;还有在开辟陕南和鄂西北根据地时,被敌杀害的原中原军区供给部长吴先元、中原局组织部副部长张成台、组织部干部李其祥、十三旅三十八团政治处主任高振华、豫鄂陕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吴世芳、均郧房县县委书记朱正传、荆钟宜县委书记王展、工作人员黄琪(女)等同志;还有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鄂西北地区地委书记吴云鹏、张谦光,竹山县委书记许明清、房县县长雷天民和被敌人折磨致死的原挺进报社社长马仲凡等同志。正是成千上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全局性的胜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供稿,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