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那烂陀怀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8
第4版()
专栏:

那烂陀怀古
李路
我们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出发,前往在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那烂陀。
那烂陀距巴特那九十多公里。据印度人说,那烂陀是荷花的意思,象征着美、知识和文化。那烂陀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佛教学院,它大约建于五世纪中叶,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最多时约有学生一万人,教员1,500人。当时的那烂陀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面积约有21平方英里,十分繁华壮观。然而在几经沧桑后,今天它只剩下了附近一个很小的城镇,人口才6,000人。
到了那烂陀寺的废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用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物的遗迹。从布局上可以看出当时它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当时的学生宿舍虽然只残留了接近地面的一小部分,但结构依然相当清楚。每间宿舍大小近二十平方米,用砖石砌成的炕和门槛仍清晰可见,看来当时居住条件还挺不错。在宿舍的附近,有一个较大的厅堂,面积比宿舍大好几倍,是专供讲经用的。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座很高的石头阶梯,就到达了那烂陀寺的主庙。主庙建筑在一个小山丘旁,象一座古城堡,一部分建筑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整座庙宇共分四层,每层都有很多巨大的石柱,石柱之间的石壁上雕刻着佛像。这些佛像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佛像四周都刻有精美的花纹,说明当时的印度石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那烂陀寺虽然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但这儿的一砖一石却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26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越过万水千山,不畏艰险到印度求经,曾在那烂陀寺学习过五年。他在这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寺院为他准备了专门的住宅,外出时还有大象供他乘坐。这些隆重礼遇体现了印度人民对中国友好使者的深情厚谊。
玄奘的老师是印度著名的高僧戒贤法师。传说戒贤在玄奘到来前,曾因重病准备绝食圆寂。但他在梦中梦到玄奘要来印度求经,需他传授。他醒来后病症消除,见到玄奘时激动得流了泪。由于玄奘聪慧过人,又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后升任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也就是学院的副院长。精通佛教理论、口才超群的玄奘还应当时印度戒日王的邀请,到曲女城讲经18天,听讲者有数千人,从此声誉远扬。在学习期间,玄奘和他的印度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印度同事曾劝他永久定居在佛国印度。然而玄奘始终怀念着祖国,在公元645年,携带大批佛经、佛像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玄奘和印度同事们还继续保持书信往还。在玄奘之后,唐朝另一位高僧义净,也曾到那烂陀寺学习了十年。
在那烂陀寺废墟附近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一盆烧焦了的稻谷。向导告诉我们,这是那烂陀寺被焚毁时遗留下来的。1197—1203年间,当外来入侵者到达这里时,误把这所学院当作是个堡垒,向它发起了进攻,并在占领后焚毁了它,教师和学生都一散而空。其后天长日久,连学院废墟也被埋没了。直到十九世纪,一些欧洲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等的著作,对废墟进行初步勘查和挖掘,到本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才将废墟发掘出来。
为了纪念玄奘对中印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在五十年代,由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寺附近修造了一座玄奘纪念堂。这是一座中国式建筑,造型和面积近似北京故宫里的大殿,加上红漆的门窗和大柱,显得辉煌雄伟,与印度的具有其它宗教色彩和风格的建筑迥然不同。1956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尼赫鲁总理的欢迎宴会上他曾经讲过:“中国人民一向钦佩印度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天才。中国人民要象自己的先人玄奘那样,虚心地向印度人民学习。”站在那烂陀玄奘纪念堂前,缅怀一千多年前玄奘与老师、同学切磋研究佛学的情景,虽然眼前只是片片断壁残垣,但是它却是中印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最好的见证。(附图片)
那烂陀寺遗迹的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