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关于疏通流通渠道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29
第5版()
专栏:

关于疏通流通渠道的几个问题
万典武
多条流通渠道势在必行
五十年代,我们有过实行多条流通渠道的成功经验,那时既有国营商业,又有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店组和个体商业;既有专业的商业部门,又有如盐业、水产那样产销结合在一起的作法;农村里既有农民自己办的供销合作社,又有集市贸易和一定数量的个体商贩。这种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条流通渠道畅通的商业体制,适应当时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需要,因而达到了货畅其流、繁荣市场、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目的。但是从那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所有制上一味追求“升级”“过渡”,形成了实际上的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堵塞的局面,对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积数十年之经验,渠道单一、独家经营的弊端甚多,非改为多条流通渠道不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集体所有制工业和社队工业蓬勃发展,工业企业扩大自主权,农业上各种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工农产品的购销形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商品流通渠道四通八达,畅行无阻。
活中有乱,活是主流
近二年实行多渠道流通以来,全国的商品流通情况比以前主要是活了,还是主要是乱了?这是议论颇多的一个问题。全面地看,全国市场情况比前几年活得多了,消费者感到比较方便了。
许多同志反映的“乱”,主要的不外三个方面:一是有些经营单位违反国家政策,乱跨行业经营;二是对国家统购统销商品和计划收购商品,随意购销,冲击国家计划;三是倒买倒卖某些紧俏商品,哄抬物价,违反价格政策。
对于这些“乱”,不应当看成是实行多条流通渠道的必然产物。五十年代实行多条流通渠道,没有产生现在这样一些“乱”。现在这些“乱”,有思想的、社会的、经济的复杂原因,归罪于实行多渠道是不客观的。这些“乱”,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针对着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些必要的法令和规章并不难解决。
对于活和乱的关系,从总体看,比较全面而恰当的估计应当是:活中有乱,活是主流。
疏导和管理并重,以疏导为主
实行多条流通渠道,并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税收部门,工业、农业、商业的领导单位,都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某些混乱现象,重申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制定相应的规定,不能视而不见。
但是,管理应当是积极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流通,做到“管而不死”。在疏导和管理的关系上,应当以疏导为主。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多年的经验,往往是管死容易搞活难。
疏导为主,首先必须承认多条流通渠道的同时存在是正常的,必要的。比如工业自销问题,有的同志一提到这个词多少带有一些贬义,而有的同志却又觉得工业自销是“理直气壮”,这两种看法都不够准确,需要作具体分析。对于第一类商品,即统购统销商品,工业随意自销,甚至不收少收票证,当然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因为棉花、棉纱、棉布由商业部门办理统购统销,国务院是早有明文规定的。对于第二类商品,即国家计划收购商品,工业应当按计划交售,商业应当按计划收购,超计划部分工业可以自销,商业也可以协商收购。对计划内的,工业不交、商业不收都是不对的。但是,完成了交售计划的超产部分,工业自销则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第三类商品,本来就是实行的选购办法,商业可以选可以不选,工业可以卖给商业,也可以自销。可见,笼统地指责工业自销或认为工业自销就天经地义,都是不全面的,要根据不同的商品作具体的分析。
疏导为主,还必须注意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瞻前顾后,留有余地,掌握管理的分寸。凡是弊端突出,界限分明的,应当坚决加强管理。例如哄抬价格抢购和倒买倒卖一、二类工业品,危害极大,政策界限清楚,就应坚决管住。对于还处在试办阶段,或利弊兼有而尚欠明朗的,就应当允许继续试行。例如贸易货栈的跨行跨业,农工商企业的转手经商,社队办商业等问题,应当多作些调查,研究一些改进的办法,不要轻易一刀切。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过程,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不要“指腹为婚”,一语定终身。要多观察一个时候,等到利弊分明的时候,再定出趋利避害的界限,该放的放,该管的管,比较稳妥。
对批发和零售要严加区别
批发和零售共同组成整个商品流通,但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它们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显然不同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时,把实业家和实业家之间的流通,即批发商业,称为第一次循环;把实业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即零售商业,称为第二次循环,两者是不同的。从流通渠道的角度说,批发是上承生产领域,下对零售的关键环节,而零售是上承批发下对消费领域的末梢环节。批发好比渠道中的干渠,而零售好比渠道中的支渠。国家对市场和商品流通的计划指导和行政管理,应当主要抓批发环节,控制了干渠,也就掌握了市场的命脉。解放初期,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实行对私改造的成功经验证明,控制了批发环节就掌握了领导市场的主动权。因此,从对商品流通的计划指导和对市场的管理来说,“对批发要严,对零售要宽”。
疏通主要渠道是关键
多中必有主次,实行多种流通渠道,要以国营商业为主。批发的渠道畅通与否,主要看工商关系、农商关系、国合关系处理得如何。就工业品说,疏通国营商业这条主要渠道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最近在以轻工业生产发展闻名全国的常州市作了半个多月的调查,得出一个突出印象,这个市的工商关系比较密切,国营批发商业这条主要渠道比较通畅,因而工业自销、厂店挂钩、贸易货栈、集市贸易的工业品销售等各种渠道比较正常,既有多条流通渠道,又主次分明。放弃现成的国营商业这条主要渠道而完全自搞一套,容易分散领导精力,而且也不可能有星罗棋布的全国商业网。
工业品批发流通渠道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国营商业同供销合作社的矛盾。我国现行的商业体制是国合按城乡分工,划地为牢。应该允许国营批发送货下乡,开选货会,巡回推销,允许基层供销社自选进货单位,农村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可以直接进城进货。这样用多种方法来疏通工业品下乡渠道,才能活跃城乡物资交流。这次到江阴县四大镇之一的长泾镇,看了一个由无锡市百货公司和长泾供销社联合开设的批发门市部和零售门市部,试办五个月,恢复了原来的比较合理的工业品流通渠道。这个镇附近的十来个小镇上的供销社、合作商店、个体商业都到这里进货,不用再跑到无锡市去了。现在批发的品种比合营前增加了40%,零售品种增加20%左右,这五个月的平均批发额比合营前增加十来倍,零售额增长46%。经济效果十分明显。这种国合联营的方式,对打破划地为牢,疏通工业品下乡的渠道,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疏通零售渠道的三个重点
就零售说,现在有三个关口最容易发生堵塞,是疏导的重点。
首先是商业网点严重不足。常州市恢复发展商业网点的工作做得比较好。这个市把商业网点的建设纳入了整个城市规划,统筹安排。新建的楼房临街的底层一般用于开设商店,新建的宿舍区用了5%左右的建筑面积建设新的商业网点。每年有建设商业网点的规划和措施,而且落到实处,年年有进展。常州的情况证明,商业网点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来抓,纳入城市规划,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几年就会大变样。
其次是“大锅饭”妨碍着发挥基层店和广大商业职工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或正在试点的办法。一是逐步把现在上缴利润的办法改成纳税的办法(简称利改税),使经营好的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对本企业的好处也大,财政准保“发财”,企业也一定有利。二是把现在的核算单位划小,实行以自然门点为核算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打破经营好坏盈亏多少一锅煮的平均主义。三是采取适合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如果把利改税、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固定工资加提成工资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商业的一种经济责任制来推广,相信会象我国农业战线推行生产责任制那样产生重大效果。
第三是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适当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又以点小分散的经营方式接近和便利消费者。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城镇社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网点已经达到79万个,比1978年的22万个,增加2.5倍,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了集体和个体的网点。如果不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商业网点是很难有这种变化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