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打破“左”的坚冰 草原人欢畜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05
第2版()
专栏:

打破“左”的坚冰 草原人欢畜叫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纪事
杜尔伯特曾经是黑龙江省西部有名的富县。乌裕尔河流到这里,便四散流向草原,形成星罗棋布的连环湖。草原上不但遍地牛羊,还盛产几十种药材;湖里不但有鱼,还能熬碱;大片的芦苇荡更是取之不尽的财源。
这样的好地方,1978年以前却是全省最穷的一个县。
七十年代的第八年,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杜尔伯特草原。县委从全县五百万亩草原和蒙古族群众的生产习惯这个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定了“以牧为主,牧农林相结合”的生产方针。
1979年严冬到来之前,杜尔伯特缺少草料和畜舍,大雪覆盖草原的“白灾”,使大量的老、弱畜受到死亡的威胁。刚调来的县委书记何经伦,到敖林锡伯公社检查工作,目睹这些情景,立即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实行分户饲养的责任制。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个冬天不仅大牲畜保住了,幼畜成活率之高也是十多年来少见的。
去年,全县进一步落实政策,公养和私养同时并举,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同上年比,全县的奶牛存栏数增长23.5%,羊增长19%,黄牛增长9.7%,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杜尔伯特在前进,但是“左”的坚冰还没有完全消融。全县第一个专业户——白音诺勒大队社员陆金祥包种的花生丰收了,对集体贡献大,自己也一年由穷变富。他到县里参加一个会议,有人认为是搞“包产到户”的,结果取消了发言资格。这个大队去年坚持搞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种花生的专业户增加到93户。县里一位到这里检查工作的领导干部说,不能提倡和推广。然而事实毕竟是事实,年底结账,大队的总收入由前年的18万元猛增到48万元,仅交售花生一项就收入25万元,社员人均分配由前年的74元提高到154元;各生产队的积累普遍增加,大队还购置了拖拉机配套的机引农具,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今年春天,县委到白音诺勒公社召开县、社干部会议,决定取消对包产到户的限制,把选择生产责任制形式的权力交给群众,允许各种不同的责任制同时存在,要求各级党组织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使各种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起来。结果,春耕开始前,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经达到全县生产队的39%,加上专业承包到户、到劳的部分,落实了73.1万亩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8.5%。农民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终于摆脱“左”的束缚,找到了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适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组织形式。现在,他们正以此为起点,向富裕之路迅跑。
本报记者 王长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