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诗就是诗——读艾青《归来的歌》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08
第5版()
专栏:

诗就是诗
——读艾青《归来的歌》有感
周良沛
艾青同志的《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诗人沉默了二十年后,在1978和1979两年发表的106首短诗的结集。这是诗人重新归来歌唱,歌唱人民和生活的歌。
有人问:“艾青的诗里怎么没有伤痕诗呢?”是的,这本诗里确实没有象某些小说、电影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痕”。
有才能的作家,即使处理同样的题材、有同样的感受,也不会用同样的笔墨。因此,任何“同样”也不会同化掉诗人的独创性,恰恰只会在许多“同样”中更显得诗人的鲜明个性。
很多读者都从许多文章里知道诗人这二十年的艰难而不幸的生活。可是诗人向大家讲到他在新疆那段赶去天天扫厕所的日子,总是说:“我扫呀扫呀,厕所的上下左右一遍又一遍的扫,直到人家看了,说可以在里头开宴会才罢!”在场的,听了无不开怀大笑,可是过后细想,也不能不为之辛酸。这就是艾青!这样的诗人,我们怎能在他的诗里看到外在的血淋淋的“伤痕”!
一场浩劫带来的创伤,不是在诗人,或某几个人,而是在我们国家、民族、人民身上。因此,个人在其中的感受不论用什么方式表现在作品里,其意义也就不能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了。
艾青的诗,是可以看到一场浩劫带给诗人的伤痕的,他又绝非作简单、原始、血淋淋的所谓“伤痕”的表面化的描述。生活一经诗人酿成诗,它也必然是艺术。心灵上的血迹在诗笔下,就成了艾青式的、对人生哲理似的冥想。深沉的悲愤中,是警世之言。《海水和泪》就这么短短八句:
海水是咸的
泪也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
是泪流成海水?
亿万年的泪
汇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
海水和泪都是甜的这自然还不能算艾青的代表作,“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却写得太好了,是艾青式的诗情与语言。这种人生观念,是血泪的生涯所酿成的,又不是单纯血泪的再现。不,诗人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思索历史的教训,展望我们的未来的。另一首被人认为可以为艾青自我写照的《鱼化石》,一条“动作多么活泼”的鱼,“遇到火山爆发”,“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亿万年后,“在岩层里发现”,也“依然栩栩如生”。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这本诗集,是一位诗的强者,唱出人民自己的歌。它表现了自我,自我又通向人民,通向自我之外的天地,却又不是诗人自怨自艾的自我表现与陶醉。我们从诗人的心灵看到诗人的个性,也看到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两年内,发表了多至百多首诗,要求每首都达到同样的思想、艺术高度,即使对这位大师,也是不实际的。但诗人笔下的诗都是诗,这就是留给我们研究诗创作时的很好的范例。
因为,我们还不能忘记,我们有过生硬的配合“政治”、图解“思想”的顺口溜、标语口号“诗”,在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诗的优秀传统的国度畅通无阻的时候。
因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今日新的生活要求表现它必须在艺术上创新的时候,某些“创新”的旗帜后还有艺术上复旧的玩艺儿,思想消沉、无病呻吟,在艺术上片面追求神秘、唯美的倾向的崛起,正是对诗创作的挑战,一个对生活、对诗本身有责任感的同志,在诗的理论与实践上,也就该是探索与创新的时候。
我们不喜欢无病呻吟的东西,自然还是愿读些有思想内容、给人点美的感受的作品。思想,既不能再为庸俗社会学所用,搞生硬的“配合”诗歌,那么,任何有意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对生活美的感受、发人深思的意念,也只有首先通过艺术的表达才能达到,也就是说,思想只有在作品的艺术魅力中才能显示它的力量。二者互为依存。我们的思想若不是滞而不前,艺术的创新也不会止步。
诗写来当然是要人懂。我国古代的“诗言志”的观点在今日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也许它传至今日更证明它的价值。就是要人不懂的诗,写它是为何来?那不是对作者所以写诗的一个绝妙的讽刺么?
在某些诗里,有点朦胧的意境也是无可非议的,甚至有些题材、场景的描写,还得借助“朦胧”才能完成某种典型环境描写的艺术任务。这两年,“朦胧诗”的兴起,原因很多。最早的出现,有些甚至可以看作对标语口号诗的反击和报复。后来,某些人在当中推波助澜,夸大成新诗发展的方向,要以此取代其它各种风格的作品,那就不能令人苟同了。
朦胧,作为艺术表现上的某种手法,尽管在具体运用中有当与不当的问题,对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不该说什么的;可是,把它宣传为艺术的目的,作为解决新诗的问题的指南、方向,就不能怪别人有意见。
任何样的诗(当然包括“朦胧体”)的出现,都不为怪,怪的是这种危言耸听的诗论,从它已经形成的后果来看,还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归来的歌》,艾青同志就是以明析、准确的思想与艺术形象使当中的篇章焕发光彩的。
消逝的岁月,诗人比作泼在门外的水,再拾不回来;诗人看到“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的希望,在诗人笔下就既有形又安定,成为“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这些本来很抽象的东西,诗人却以可感触的意象,使它成为很具体的实体。使人不得不惊叹这样的艺术笔力,这样的艺术也就不可能没有艺术生命。再如《酒》:
她是可爱的
具有火的性格
水的外形
开头这么短短两句,就让我们看到比平日见的酒还更象酒。“火的性格,水的外形”,有意,有象,精确,生动。诗,可以有各种风格各种题材,中外古今,有奇有怪的诗,却没有任何一首好诗是以语言的含混,意象的模糊而取胜。
这本诗,当中《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篇,应该有专文论述它们所达到的成就。可是,许多短诗,对我们思考目前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同样有启发。如《镜子》,从“谁都从它发现自己”,因而有人喜欢它,是自己美;因为它直率,有人躲避它,“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也无非“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我们没有看到天天见到的镜子里可以看出这么不简单又朴素的真理来,这是因为我们观察生活没有诗人这双锐利的目光。要在平凡的生活里发现不平凡的诗,这恐怕是决定诗人能否在诗的艺术上创新中的创新啊。
诗集中有首《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这是1979年3月25日我国“柳林海”首航美国西雅图时,有许多诗人上船参观,送轮出海后的作品。当时有几十首诗,为此歌颂中美人民的友谊,为“柳林海”成为我们友谊的桥梁而歌唱。可是,这些同志却发现自己几十行、上百行的诗,远远不如这八行有容量。《盼望》是诗人为“柳林海”出航有感,甚至是为此而作的。又完全不拘于这件事在挥洒诗笔。“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把中国人民和五洲四海人民心贴心在两个“盼”中的急切希望相逢相聚的心情,用这么简洁的手法,道出了这么深的友谊。这首诗,构思新颖,表现得精巧,语言凝练又朴素。它的表现手法新而不怪,它含意深而又读得懂,这就显出它诗意的美……。
这一切,在我们许多诗论家为新诗探索前进的道路时,能抛开这些诗的成功的实例不研究,靠自己冥想的理论就能成为夜行者的北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