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碗大的银耳似菊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2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碗大的银耳似菊花
丁湖广 林斯定
夏初,我们一路长途奔波,又热又渴,感到相当疲劳,但一踏上银耳新乡——福建省古田县,看到碗大的银耳象菊花一样盛开,就仿佛置身于春暖花开时节了。一位培植
“瓶栽银耳”的技术员邀请我们到他家里作客。坐不多久,主人端出二碗晶莹透白的银耳汤,热情接待我们。我们喝了清甜可口的银耳汤,精神为之一爽,周身舒适了许多。
银耳又名白木耳,色白如银,个大如碗,形似菊花,是天然稀有的珍贵药品。自古以来,许多医药学家都认为它有滋阴、补肾、润肺、强心、健脑、补气等功能,是益寿延年的良好补品。化验表明,银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十多种氨基酸及肝糖,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银耳生长在深山峡谷。山乌桕、青刚栎、相思树、米槠杨、桃、李、柿等阔叶树,因受自然界微生物的腐蚀,一旦死亡成了腐朽木后,遇到适宜的气温和湿度,藏有白木耳菌种的地方便冒出一朵朵“白衣天使”,这就是天然的银耳。天然银耳产量极低,贫民百姓是吃不起的,在封建统治社会,常被以皇帝为头子的统治阶级搜掠一空。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曾下令搜括银耳,强迫劳动人民到深山老林寻觅。
我国银耳发源于四川、福建、贵州、湖南等省。一九一一年开始人工栽培,把适合银耳生长的树木截成一段段,打眼接菌。到六十年代初,上海农学院、福建三明真菌试验站等科研单位,把露天段木栽培引进室内人工培植,为我国发展银耳生产谱写了新的一页。
一九六九年春,闽北古田县大桥公社沂洋大队农民姚淑先,开始从事锯木屑瓶栽银耳的试验。奋斗九年,获得成功。用同样多的木材,锯末瓶栽比段木栽培提高产量十五至二十倍,而且不受时令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去年,古田县银耳总产量达五十万斤,运销全国各地,因而成为我国新兴的银耳之乡。
银耳产量不断提高,劳动人民也有幸吃到它了。不仅用于治病,而且成了食品。那银耳炒肉丝,嫩脆鲜美;银耳炖鸡鸭肉,独具风味。一些大中城市还采用银耳配制保健食品。上海制成的银耳珍珠霜,厦门生产的银耳鱼肝油,都对人们的健康有益。说银耳是“长生不老药”不免夸大其词,但说它能益寿延年,则是有科学依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