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苏哈尔”号船员在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2
第6版()
专栏:广州通讯

“苏哈尔”号船员在中国
本报记者 马世琨 席林生
驰名中外的“广东酒家”充满了不同往常的气氛。中国主人正在为20名“苏哈尔”号船员置酒洗尘。
船员们历时二百多天的惊险的海上经历,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心。宴会快结束时,酒店经理代表职工把一双筷子和一个饰有木棉花图案的徽章送给每个客人。他说,木棉我们称之为英雄树,我们把它献给二十世纪的航海英雄们,祝他们在中国期间生活愉快。
“在中国的十多天是我平生最愉快的日子。你们友好的人民,美丽的国土,将使我永世难忘。”船员赛义德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是的,作为阿曼人民的友好使者,船员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欢迎和款待。在罗岗人民公社,社员们用名贵的糯米糍荔枝招待客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为客人作了中国针刺麻醉表演。在山奇水秀的七星岩,旖旎的景致使客人们流连忘返。
船员们来到广州历史博物馆。这座位于越秀山的结构精巧、风格别致的“五层楼”建于1380年,当时叫“镇海楼”。这里陈列着一千年前这个中国港口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各种文物;通往中东的船舶残骸,中世纪阿拉伯人的陶俑,古阿拉伯金银币,阿拉伯人墓碑等。一位阿曼船员欣喜地告诉记者,这种古银币今天在阿曼一些农村还可以看到。一张广州通往海湾地区的古代航海图特别引起客人的兴趣。公元八世纪,阿曼航海家艾布·阿比德就是沿着这条航道驾木帆船到达广州的。今天,“苏哈尔”号又循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中国。一位阿曼朋友说得好:“这次远航使我们回忆起我们祖先建立起来的沟通两国之间桥梁的光荣历史。现在我们要继承过去,巩固这座桥梁。这次航行是友好的象征,爱的象征,也是和平的象征。”
船员们来到了佛山市丝绸厂和陶瓷厂。从一踏上中国土地,他们就提出了这一愿望。造型生动、浑厚古朴的佛山彩陶,把人们的回忆带回到久远的年代。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瓷器和丝绸就通过水路和陆路远销阿拉伯国家。阿曼海员告诉记者,在马斯喀特博物馆里保存有中国宋朝时的瓷器,不久前在阿曼苏尔地区又发现了年代更早的中国瓷器碎片。这些蒙着历史尘埃的瓷器、丝绢,是中国与阿曼传统友谊的见证。
怀着浓厚的兴趣,船员们参观了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以他们特有的热情欢迎飘洋过海而来的客人。他们唱歌、跳舞,给客人叔叔表演自己最拿手的节目;他们为大叔叔们“理发”、“看病”,施展自己从阿姨和父母那里学来的劳动技能;他们用自制的酒杯向客人敬酒,落落大方,礼貌周全,表现了心灵纯美的优良品性。船员们对孩子又亲又抱,浸沉在醉人的友情中。一个阿曼船员对记者说:“这是我来中国后最幸福的一天。从这些可爱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两国友好关系的光辉未来。”
7月11日清晨,广州久雨初晴后的朝霞显得格外灿烂明丽。三时半就起床的船员们,经过一番忙碌,把“苏哈尔”号打扮得特别漂亮。在一艘炮艇的护航下,国旗高悬、彩带披挂的“苏哈尔”号缓缓地驶向白鹅潭洲头咀码头。欢迎“苏哈尔”号的大会将在那里举行。宽阔秀丽的珠江水面上扬起了歌声,阿曼海员在船头上击鼓欢唱自编的“远航万里,我们来到了朋友中国”的歌子,表达他们来到中国后的欢愉心情。当“苏哈尔”号驶进洲头咀码头时,岸上鞭炮齐鸣,近千名欢迎的群众挥动花束,跳起狮子舞,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专程从马斯喀特和北京赶到广州参加欢迎仪式的阿曼文化和民族遗产事务大臣费萨尔、中国对外文委主任黄镇以及广东省省长刘田夫分别在大会上讲话。他们指出,“苏哈尔”号闯过惊涛骇浪,战胜狂风暴雨,胜利到达广州,不仅为阿曼的航海史增添光辉的一页,而且为发展中阿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苏哈尔”号将于本月12日被拖到香港,然后由阿曼军舰运回国内。这艘历尽艰险、留芳青史的仿古木帆船,将被阿曼人民精心保存,作为这次“现代辛伯达航行”的永久纪念。
(附图片)
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在广州黄埔新港停靠。 王永照摄(新华社稿 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