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从普希金之死到莱蒙托夫之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2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从普希金之死到莱蒙托夫之死
黎皓智
1837年1月,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策划的决斗中死于非命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俄罗斯。当时有位不知名的青年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写了一首《诗人之死》,歌颂了普希金的伟大并悲悼他在才华毕露时早夭,揭露了这一凶杀案的幕后策动者,发泄了他在沙皇统治下被压抑的愤懑,并预言刽子手们必定受到历史的正义裁判:
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他将枉费心机,
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的性命,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这首诗深受人民的欢迎,很快地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俄罗斯不胫而走。从此以后,莱蒙托夫便蜚声诗坛,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因为这首诗触犯了沙皇宫廷,莱蒙托夫被捕流放高加索。于是,这位继承了普希金诗歌中强烈的民主精神的青年诗人,也踏上了与普希金同样不幸的生命之途。
莱蒙托夫生活和创作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代表贵族革命力量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实行残酷的高压统治,扼杀自由思想。反动势力沉重的乌云游荡在俄国上空,恐怖和失望的情绪压抑着许多人的心。莱蒙托夫诗歌中所表达的阴沉忧郁的情绪、渴望斗争的热情,反映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愤懑与追求。诗人1832年写的抒情诗《帆》就体现了这种心情。他把自己比做雾海茫茫中的一叶孤帆,但是:
不安的帆儿祈求着风暴,
仿佛宁静就在风暴中蕴藏。
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颤音,使它成为一首世界名作。
流放并没有使莱蒙托夫就范。在高加索,他结识了许多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还与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结成了莫逆之交。生活视野的扩大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艺术风格上也逐渐由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从流放到逝世这四年,他向俄国诗坛奉献了四百多首动人心魄的诗篇。这些抒情诗,有的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黑暗与丑恶,有的发泄了他对贵族社会的控诉与抗议,有的描写了一代人的生活悲剧,有的寄托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爱恋,有的陈述了他对诗人的使命的理解。
由于外祖母和著名诗人茹柯夫斯基的斡旋,在流放一年之后,莱蒙托夫回到了彼得堡。高加索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经历成了他创作灵感的丰富源泉。流放回来之后,他写了许多叙事诗,其中最著名的有抨击沙皇暴政的《关于商人卡拉希尼柯夫之歌》,有歌颂为自由而贡献自己的一切的《童僧》,有批判个人主义反抗形象的《恶魔》。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他的抒情诗创作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组不满现实的反抗者形象。通过他们的生活悲剧,指出了当代进步贵族青年由于远离人民而找不到反抗专制统治的有效途径。
莱蒙托夫这些作品引起了宫廷的嫉恨。他们用对付普希金的同样阴谋手段来对付莱蒙托夫。1840年2月,一群歹徒煽动法国驻俄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挑起决斗,诗人因此第二次被流放到高加索。次年,莱蒙托夫与他在士官学校的同学马尔廷诺夫发生了一次争吵。几个来自彼得堡的贵族知道宫廷憎恨诗人,又暗中挑唆决斗,并且订立了很苛刻的条件。1841年7月15日,莱蒙托夫在决斗中饮弹身亡,年仅27岁。四年前普希金被专制制度谋杀的悲剧又一次在俄国重演,正如他在悲悼普希金的诗中所歌颂的一样:
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
凋零了,这顶绚丽的桂冠。
从普希金之死到莱蒙托夫之死使我们得以看到,黑暗的沙皇制度是怎样扼杀进步人士的,在罪恶的时代是不容许自由和天才存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