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张骞通西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3
第5版()
专栏:历史知识

张骞通西域
王思治
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是通使西域的第一人。司马迁和班固都称赞说:张骞的使命是“凿空”。意思是说,西域险阻难通,张骞开凿通之,汉王朝才与西域建立了关系。
“西域”作为地理名称,始见于西汉。主要是指我国新疆地区,也包括今中亚、西亚和东北非洲。当年,我国少数民族匈奴族强大,控制着新疆大部分地区,并不断与中原的汉王朝发生冲突。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国力空前增长。为了解除匈奴长期以来对中原的威胁,汉武帝从匈奴降人得知,原来居住在今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音读大肉支),被匈奴击破,向西迁徙。西汉政府决定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同时,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和境外的贸易,也需要打通到西域的商路,于是决定通使西域。但由于去西域的道路必经匈奴控制的地区,任务既重而又十分艰险,汉政府“乃募能使者”。汉中人张骞于是应募通使。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以汉王朝使节的身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可是,刚走到陇西,就为匈奴俘虏,被拘留了十余年,“然骞持汉节不失”,始终不投降。由于拘留年久,匈奴看管放松,张骞与其从人乘机逃脱,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他们翻越葱岭抵达大宛(今苏联境,汉代西域都护府辖地),大宛王早就听说汉王朝富饶,“欲通不得”,见到张骞,十分高兴,派向导和译员送张骞到达康居(今苏联塔什干一带)。康居王又派人送张骞一行抵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上游)。大月氏在妫水(今阿姆河)建立了王廷,臣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据《汉书·张骞传》说,距长安已是一万一千多里。大月氏王认为与汉王朝相距太远,已无意再向匈奴报仇。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到了大夏,联络大月氏一事仍不得要领,只得返回祖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捕获,一年后,因匈奴内乱,张骞才得以亡归,前后已是十三个多年头过去了。出使时一百多人,生还者仅二人。他们旅途历尽艰险,有时只有射禽兽充饥。
张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他的经历:“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即乌孙(巴尔喀什湖东南,属西域都护府)奄蔡(里海东北角)、条枝(今阿拉伯半岛)、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并叙述了各国的民人风俗、物产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张骞的报告载于《史记·大宛列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骞所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今印度)。”可见,当时四川的一些商品,尤其是丝绸已远销印度,再转销阿富汗等地。这是西汉通往中亚的又一条主要商路。古希腊和罗马的学者有关中国的记载,也是与中国商人的丝绸贸易有关,而其商路之一,就是经过印度转运到意大利的罗马。
汉武帝根据张骞有关在大夏见到蜀布的报告,想打通由西南经印度通大夏的道路,但没有成功。于是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来依附于匈奴的乌孙,逐渐强大,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又向西迁徙到大夏地,乌孙占据了大月氏居住的伊犁河流域,与匈奴对峙,“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数次派兵攻打乌孙。张骞根据变化了的西域形势,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外交方针。其要点是:“厚币赂乌孙”,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邦,遣汉公主与之联姻,招乌孙回到原来居住的祁连山与敦煌之间,以“断匈奴右臂”;联络乌孙的第二个目的是:“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汉武帝采纳了这一计划,拜张骞为中郎将,充正使,另有持节副使多人,由张骞视情况,“使遣之他旁国”。张骞率领的联络乌孙的庞大使团,共三百人,每人马二匹,牛羊以万数,携带的金币丝绸“值数千巨万”,以作为联络各国的赐礼。张骞到达乌孙后,“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杅罙及诸旁国”。广泛与中亚、西亚、东北非联系。但由于乌孙国内形势不稳,乌孙王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张骞留居了一年多返回。乌孙派数十人为使随同到长安,见汉广大,“其国乃益重汉”。张骞回长安后,不久便死了。其后,他所遣往各国的副使,陆续与各该国使臣回到长安,“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史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剔除“蛮夷”之类的蔑称,意思是说,张骞具有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不论如何艰苦危险,都一定要完成使命。他在与各国的交往中,平易近人,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所以“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张骞封号),以为质(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从此以后,汉政府每年派出的使节,相望于道,“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这些庞大的使团,携带着与张骞相仿的大量牛羊、丝绸等,他们既是使节也是商队,所谓“汉(使)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当时,“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而“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这些频繁往来的使团,加强了新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由张骞“凿空”而开拓的通往西域之路,打开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西域的名马、多种农作物,尤其是葡萄、苜蓿……等等,也输入中原。所有这些,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