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水文考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3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水文考古
最近,长江三峡口外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建成并已开始蓄水。这个水利枢纽,宣泄量为11万秒立米,接近于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流量(六万多秒立米)的两倍。大多数人大概不曾想到,这一巨大成就,不仅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水利工作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果,而且还反映着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在千百万水利建设大军的辛劳中,也伴有考古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由于生产的推动和科学的发展,一般被认为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考古学已逐步参加了自然规律探索者的行列。在它所探索的课题中,有一个专门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历史洪水、历史枯水、河道(湖泊、海岸)演变等问题,并直接为今天的生产建设服务的分支学科——水文考古学。它是水文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考古手段研究历史水文现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我国实测的气象和洪水资料年限过短,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和其他工程项目分析、计算设计洪水时的需要。设计洪水,也就是在工程设计时考虑工程本身及下游防护要求而拟定的标准洪水。如果设计洪水选用的小了,一旦发生超过预计的大洪水,将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如果选用得过大,使工程安全系数超过了实际需要,又可能造成大量浪费。为了避免选用设计洪水时的盲目性,必须对某一地区、流域历史上的水文、气候情况有比较准确的了解,而以江河、水域附近的古石刻、古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等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水文考古,又是搜集远年水文、气候资料的一个可靠手段。
例如,为了给葛洲坝工程提供历史水文数据,水文考古工作者十多年来曾跋涉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许多高山大川之中,查访了沿江记录洪水的题刻一百八十余处,并对沿江城镇、建筑、墓地等被洪水淹毁、因避水而搬迁的历史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终于肯定了1870年(清同治九年)的那次洪水,是近千年内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所谓洪水题刻,是古代人们为了记录洪水高程而留在沿江岩石上的刻记,内容大体都是“×年×月×日洪水至此”等字样。在长江上游现在发现的最早一处题刻是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最晚一处是1948年的。其中记录1870年洪水的共92处,它们都高踞于其他年份的题刻或洪水痕迹之上。据此,可以断定这一年的洪水是115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经过水文考古工作者严密的考证分析,工程设计部门对上述判断的可靠性已确信无疑。这就为葛洲坝工程的设计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水文考古,不仅要考察古代的洪水情况,而且也要对历史上枯水水文情况进行研究,这不仅与内河航运、农田灌溉、厂矿供水有关,而且对水力发电建设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水文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长江上游发现历史枯水题刻十余处,准确地记录了唐宋以来长江枯水水位情况。而四川涪陵城外长江右岸江中白鹤梁上的“石鱼”,更是一处仅见的枯水标志题刻群,在石梁及周围岩石上,到1973年为止,共发现宋、元、明、清和近代题刻163宗,断续地记录了自唐广德二年(764年)至今一千二百年间共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古代枯水“水位站”。根据这些题刻,结合文献资料和近代实测数据研究,可以判定一千二百多年来长江上游每三、五年就出现一次枯水,每十年至几十年出现一次较枯或极枯水位。这些资料对于合理利用长江水利资源是很重要的。
水文考古学是我国创建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承认和重视,今后,它必将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
(摘自《百科知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