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周恩来同志所倡导和体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3
第7版()
专栏:连载

周恩来同志所倡导和体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
马列 王凝
求同存异
如何在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国间的差异,是新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一个课题。周恩来同志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正确的途径,从而形成新中国外交的另一个特色。
1953年底,周恩来同志在中印谈判中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指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新中国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这些原则得到当时印度政府的赞同。随后,印度和缅甸两国政府又与中国政府共同把这五项原则作为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加以倡导,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积极的反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是新中国外交对当代国际政治作出的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同世界各国“求同存异”提供了原则基础。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同志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的。当时,29个亚非国家在没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会议,这一事实反映了亚非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影响,也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许多与会国对新中国还不很了解,与会各国之间也有些分歧,并在会议开始时表现了出来。例如,有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显然,如果听任会议就这些问题争论下去,只会扩大与会各国之间的分歧,而得不到任何积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同志作了一篇重要的发言。他诚恳地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强调地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他响亮地回答: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在中国代表团和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下,会议终于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使这次会议作为亚非国家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胜利载入史册。
在国际交往中提倡求同存异,是新中国外交的创造。它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主张在各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和平的积极态度和建设性立场。多年来,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把求同存异的精神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解决了我国同各国之间存在的许多问题,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联合声明。即使是一些迄今未能解决的问题,周恩来同志根据同有关国家领导人会谈的结果归纳的双方意见相同点或接近点,也被国际舆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事实证明,这种把原则性同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于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平等待人
正是在倡导“求同存异”的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同志阐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另一个原则立场,即: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他在这次会议的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发言说:“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容易对小国不尊重。我们在人民中就经常提出大国主义思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传统,大国容易对小国忽视和不尊重,因此我们经常检讨自己。到会的各国代表中如果有任何人觉得中国代表团对任何一国的代表不尊重,请指出来,我们愿意接受意见并改正。”
周恩来同志终身信守了这一诺言。这是他同外国人士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对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们,他时常虚心地询问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是否发现我们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最后几次会见外宾时,仍然不倦地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方针。
周恩来同志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他对小国的尊重和体谅,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平等待人的风格。有一次他到一个友好邻邦去访问,该国首相准备亲自陪同他坐一架小飞机到一个稍远的地方去参观。我们的工作人员担心这种飞机不很安全,周恩来同志却坚持尊重主人的安排。他说:人家的首相可以坐这种飞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坐?这件事在该国人士中引起了良好的反映,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感情。
周恩来同志在同外国的普通人民的接触中,也同样处处表现出平等待人的精神。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首次应邀访华,周恩来同志接见了他们。在谈话中,美国乒乓球队的一位队员提出,希望周恩来同志谈谈对美国青年中流行的“嬉皮士”运动有什么评论和看法。周恩来同志虽然并不同意“嬉皮士”运动,但是他完全站在平等的地位同这位美国青年进行交谈。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真理、改造社会的基本原理上回答了这位具有另一种世界观的美国客人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硬说教,更没有半点强加于人。他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谦虚,谈话从始到终都充满了令人愉快的气氛。许多外国朋友得知这件事后也对周恩来同志表示非常称赞和钦佩。
中国人民曾经饱受外来压迫的苦难。我们珍视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深深懂得应当尊重别人的独立和主权。我们坚信“压迫其它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中国革命不是从外输入的,中国也不对外输出革命。我们坚信各国的革命只有在各国人民自己认为需要时才能发生,革命的胜利只能依靠各国革命者自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牢固确立的这些信念,排斥一切在国际交往中强加于人的行为。这就是新中国坚持平等待人的外交风格的深厚思想理论基础。  (续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