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记党的“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3
第8版()
专栏:论语说文

记党的“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郑林曦
全党全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深切感念党对我国文字改革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领导。
六十年来,文字改革运动跟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结了不解缘。“五四”运动后,共产党所影响的一些刊物如《新青年》《新潮》等都提倡改革汉字,搞拼音文字。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大都赞成文字改革。陈独秀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瞿秋白深入研究并批评了国语罗马字,后来在苏联与吴玉章、林伯渠等同志共创拉丁化新文字。三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大众语、拉丁化运动,波澜壮阔。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文字必须改革,陕甘宁边区和不少根据地都曾推广、应用拉丁化新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十天,在北京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协会。五十年代,政府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后来又去了“研究”二字,文字改革成了党所领导的一项行政工作,三十年来取得了不少成就。
党所以这样关心文字改革,因为这是提高我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文化水平的大事,非办不可。1953年10月1日在党内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在中南海开了第一次会。委员三四十人,都是党内热心文字改革或对语言文字有研究的人士。董老(必武)、徐老(特立)、吴老(玉章)、谢老(觉哉)都是委员,自不必说了。印象最深的是范老(文澜)也参加了成立会,而且被推选为副主任。当时的中年委员有成仿吾、胡绳、聂真、胡锡奎等同志(后二人参加过文字改革协会的筹备)。张照同志和我,当时都算比较年轻一点的了。委员会的主任是胡乔木同志。
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党内对于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研讨文字改革工作上的重大原则和实行步骤问题,向党中央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在11月21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最后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目前较有准备可以首先实行的四项初步改革办法。那四项办法是:1、推行简体字;2、统一异体字;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首先就最常用而不易写的虚字改起。报告批评了注音字母,主张“集合人力以解决字母问题”,并建议于1954年召集全国语文专家会议,把讨论结果报请中央批准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原则的通过。
大家可以看到,四项改革办法后来一一实行了。《常用字表》《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语拼音方案》先后公布实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也在1955年召开。只有夹用拼音还没有普遍实行。由此可以知道,党的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虽然只开过两次会,写了一个报告,但在制定文字改革方针和实行步骤,满足人民改革汉字的迫切要求上,起到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