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好雨知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4
第7版()
专栏:朝鲜通讯

好雨知时节
本报记者 周必忠 新华社记者 杨步胜
最近这些天,朝鲜进入梅雨季节。雨点纷纷扬扬,淅淅沥沥,撒遍高山平原,催促着田野里的庄稼拔节生长。人们不由得满心喜悦,连声称道:“好雨!好雨!”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甘肃歌舞团,乘着友谊的长风来到朝鲜,把大型历史舞剧《丝路花雨》奉献在朝鲜人民面前。这出舞剧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选材立意,风格独特而又新颖的舞蹈语汇,旋律优美、韵味古朴的音乐,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舞台美术,一下子博得了朝鲜人民的赞赏。人们在沉醉之余,又一次击节称快:“好雨!好雨!”
中国的艺术家们6月6日晚在平壤刚刚演完首场,金日成主席便在6月9日下午破例地观看了他们演出的选段《反弹琵琶舞》、《印度舞》、《霓裳羽衣舞》、《盘上舞》和音乐节目。金主席称赞作品很出色,演出很精彩,并祝贺他们演出成功,同他们合影留念。金主席对团长王仲方说,你们的访问对我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必将为加强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金日成主席喜看《丝路花雨》,把朝鲜人民对中国艺术家们的友好热情推向了高潮。剧团在外地访问演出期间,即使在剧场内所有的通道都加满座位,剧场四周也常常仍然人山人海,场外的观众远远超过场内的观众。他们说,在外边听听音乐也好。在朝鲜同志的要求下,剧团延长了访问时间,增加了演出场次。从6月2日到7月5日,先后在平壤、清津、咸兴、元山、新义州等城市共演出19场,观众达三万多人。其间,朝鲜中央电视台还向全国播放了两次全剧的录相。凡是看过《丝路花雨》的人,无不交口称好。《劳动新闻》、《平壤新闻》、《劳动青年》等报纸,都发表专文推荐,指出《丝路花雨》继承而不泥古,学外而不生搬,把中国古代生活照现代人的美感要求表现出来,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称赞舞蹈动作“细腻而又热烈,潇洒而又柔软”、“演技稳健、内在而又有深度”。朝鲜艺术界的许多著名编导和演员异口同声地赞扬舞剧从编剧到舞蹈、音乐、舞美,都独具匠心而又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为深化主题服务。平壤龙北第二女中音乐教员崔大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舞剧反映的虽然是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但我们一看就懂,因为我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面对着盈耳的赞词,中国的艺术家们说,朝鲜人民如此喜爱《丝路花雨》,有着多种因素,有鼓励,有期望,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剧团的先遣组刚刚到平壤,平壤大剧场的副经理便对他们说:剧团一到,剧场完全归你们使用,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演出成功。血海歌剧团的舞台监督蔡明熙,总是自己到火车站拉道具,经常陪着装台、卸台干到午夜两三点钟。清津剧场的电工康胜日,为了赶装配电盘,连续打了五个通宵。咸兴剧场的同志拿出崭新的定音鼓供剧团使用。清津市艺术宣传队的舞台美术家全胜极把剧团的舞美工作者李明强拉到自己的办公室,以笔代嘴,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行笔谈。6月16日,剧团来到兴南化学肥料联合企业瞻仰周总理铜像,并为工人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每演完一个节目,工人们都要上台给演员们献一次鲜花。在元山演出时,江原道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金熙俊对剧团的同志说:“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我们道的山山水水就洒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鲜血。”朝鲜同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之深,给剧团的每一个同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们从朝鲜同志身上学到了许多高贵的品质。
在朝鲜的整个访问期间,中国的艺术家们还时刻注意向朝鲜的艺术家们学习。他们先后观摩了咸镜南道艺术团演出的歌剧《一个自卫队员的遭遇》、血海歌剧团的歌舞和万寿台艺术团的大型歌舞剧《乐园赞》。离开平壤前夕,他们又同朝鲜艺术界的著名编导、作曲家、舞台美术家、演员举行了座谈,学习了朝鲜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朝鲜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给他们今后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自然界的雨应时而降,报告着朝鲜今年有个金色秋天;中国甘肃歌舞团的《丝路花雨》知时而来,预示着中朝友谊之树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