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中国着眼于明天,探索未来 日本《每日新闻》驻京记者对中国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4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中国着眼于明天,探索未来
日本《每日新闻》驻京记者对中国的看法
日本《每日新闻》7月2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辻康吾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着眼于明天,探索未来——驳“文明的末日形象”的说法》,摘译如下:
看了从日本送来的杂志,发现有一篇文章写道:“中国没有明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曾经引以自豪的文明的末日形象。”我在北京居住了两年多,一直在用相当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的动向,但是即使是我,对这一结论也不得不感到愕然。
我认为,中国的现实过于复杂,它不仅有着眼于明天向明天挑战的各种可能性,而且至少在能够预测的将来,中国绝不会发生经过一番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后彻底崩溃的事态。
石油生产的不佳状况对于中国来说已成为严重问题。但是中国的石油生产并不在“激减”。1980年度石油产量是一亿零六百万吨。从原油生产近乎于零的建国初期的情况来看,毋宁说石油在中国经济中已经成了强有力的支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更使人不解的是文章对北京市内自由市场的描写:“看了自由市场的商品,使我感到吃惊,那里只有葵花籽、大米和花生米。好多人围在那里,我也探头望了望,原来是四只象是被人捉来的野鸡放在地上。”北太平庄、红桥、朝阳门等,无论到哪个自由市场,出售的商品,都有100到200种。从全国来看,北京的自由市场的规模还算比较小,尽管如此,已经相当兴隆了。
文章在谈到王府井大街的东风市场时说:“我没有进去看,但是据说商品只不过是罐头而已,与自由市场没有多大差别。”即使在1977年初,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东风市场的商品也有10,000种以上,估计现在有40,000种。象这样一些因传闻和肤浅的观察造成的事实错误简直太多了。
当然,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其社会及经济作出判断时,观察事物的人的主观对其结论有很大影响。
必须注意的是,本来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造成社会不安、威胁着体制的事件,但是并没有形成那么大的冲击,而且是“妥善”地得到了解决,在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很大的伸缩性。中国社会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能够吸收日本社会所承受不了的冲击。其最大的实际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可以说就是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中国这个国家和党领导体制也没有崩溃。
第二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在三十多年的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众多的人民得到了相应的利益,这是事实。这一成果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并且在文革后,党重新确认“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对工人增加了奖金,对农民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对集体和个人企业实行奖励。通过这些办法,刺激了人民的积极性,大多数的人民也在这一新政策下把这些作为既得权益。这是不能否认的。
中国现在面临着的真正困难是从现在起到二十世纪末,必须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拥有十亿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探索中把它建设成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全新社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