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在文艺公寓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4
第8版()
专栏:漫步纽约

在文艺公寓里
冯亦代
我第一次见到她,凯塞琳·劳(KatherineRao),是在作家白英介绍卞之琳和我给一些纽约文艺界朋友的酒会上。那天有好几位女宾。对美国社交界的女士们,我总有个印象,她们大都是自我中心,滔滔不绝,旁若无人的。因此当我端着酒杯去和凯塞琳攀谈时,使我吃惊的,是她的腼腆和娴静。她是个地道的美国南方人,却象我们东方人名门闺秀的样儿,而身材之小巧玲珑,也是南方人中少有的。从谈话中,我知道她不但是个演员,而且是位剧作家。两年多前她写完一个剧本,讲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了残生的故事。我对于伍尔芙一向倾倒,她在英国虽然不算一个伟大作家,但她是二、三十年代勃龙斯拜雷文艺圈子里的重要人物,而且又是运用“意识流”写作技巧的代表作家之一,因此凯塞琳之以伍尔芙为她笔下的人物,决不会出自于偶然。她约我第二天在她家吃晚饭。
凯塞琳之家是在西四十三条街西端的一座四十五层的公寓里,她住在三十七层。这四十五层的建筑共有两座,并排矗立,都是由纽约市政府建筑的,这便是有名的文艺公寓。凡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在他们没有完全成名之前,而每年收入又低于一定水平的,都可以申请住入。但如一旦成名,或收入超过一定水平,便须迁出,让收入次于他的人住进来。
凯塞琳住的这个单元十分宽敞,屋子上手都是整块大玻璃窗,面临赫德逊河谷,可以看到巨轮的航行,到晚间隔窗眺望,犹如一船光亮在水上浮动,煞是好看。透过左边的玻璃窗,则可以望见落日残照中的自由神像和曼哈顿岛对面的港口,云海相接,风景可人。而屋子里又陈设简洁、精致,没有一丝堆砌臃肿之感,好象与女主人一样,不事浓装,而显出她淡抹的天生风姿来。
过了几天,凯塞琳托白英把她写的剧本《弗吉尼亚》带给了我。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自杀的,但为什么自杀,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说法。凯塞琳的解释是由于弗吉尼亚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而在1941年希特勒大事轰炸伦敦时,弗吉尼亚看到自己已成为丈夫里翁耐德的累赘,便决心投河。她在给丈夫的遗书里写道,“你一直给我可能得到的最大幸福”,但“我不能继续破坏你的生活了。我想世上再没有一对夫妻比我们更幸福了。”在剧本里,凯塞琳一面着意写弗吉尼亚疾病的与日俱增,一面又写她害怕破坏丈夫的生活平衡,逐渐把戏剧性引向高潮。但凯塞琳并不着墨渲染弗吉尼亚的病态,只用深切的同情来白描弗吉尼亚和里翁耐德的命运。看来平平淡淡,却一步紧一步地抓住观众的感情。我特别欣赏凯塞琳把弗吉尼亚决心出走自杀那场戏写得那么质朴。里翁耐德发现遗书时,舞台上传出弗吉尼亚的温柔平静的声音,在告诉他信里的字字句句。之后,再用里翁耐德的独白,说出弗吉尼亚结束自己生命的经过,伴以弗吉尼亚生前最喜欢的贝多芬降B大调四重奏中一段抒情独唱曲。舞台上灯光渐暗,然后显出弗吉尼亚的侧身像,跟着越来越强的贝多芬乐声,夹着她的独白:“……世上一定另有一种生活……,可是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只不过开始理解而已。”弗吉尼亚已不只是一位名作家,而且是一个高尚的自我牺牲的灵魂。她在写作事业达到顶峰时自尽,为了她爱里翁耐德,而不愿自己的不治之症,打扰他的生活。这一高尚的灵魂,在凯塞琳的笔下复活了,使我们不得不为弗吉尼亚一洒同情之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