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对造成渤海湾污染的原因科学 工作者提出新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6
第5版()
专栏:

对造成渤海湾污染的原因科学
工作者提出新看法
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的科学工作者,对渤海湾污染问题提出了新看法。他们认为,当前渤海湾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氮、磷等有机物的污染。由于这些营养物的大量排入,使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水中氧气减少,致使鱼类生活条件恶化。
这个新看法,是在最近举行的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过去的看法是,渤海湾污染、水产资源减少,主要是石油和以汞为主的重金属排入海中造成的。因此,几年来,国家花了大量资金用于这些污染物的治理上,对保护渤海湾的环境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当时对氮、磷等有机物的污染,没有引起普遍重视。1977年8月,渤海湾曾出现过一次“赤潮”现象:大约方圆560平方公里范围的海面变成了赤褐色,有不少死鱼漂浮。20天后,海水才逐渐恢复正常。据调查,这是由于海水中氮、磷等有机物大量增加,加上气温、风向等适宜条件,海水中微型原甲藻大量繁殖造成的。此后,人们开始注意到氮、磷等有机物的污染。
为了给渤海湾和整个天津市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的领导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协助下,天津市科委、市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天津有关单位和中国科学院18个研究所协作,三年来,对主要污染物进入渤海湾的种类、数量、方式、特点,对污染物在海水、底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以及对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综合评价,并对渤海湾的自净能力作了探讨,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资料。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渤海湾氮、磷等有机物的污染是比较突出的;局部海区存在着石油污染的潜在危险,并有加剧的趋势;重金属污染不是主要的。科学工作者建议,把充分利用渤海湾本身的自净能力,作为综合防治海湾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报记者 李元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