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他把汗水洒在了燕子山——记老党员李汉秋身居深山十九年植树造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0
第3版()
专栏:

他把汗水洒在了燕子山
——记老党员李汉秋身居深山十九年植树造林的事迹
李汉秋是三、四十年代就活跃在燕子山下的一个老党员,如今七十九岁了。当年,他和同伴们炸桥梁、割电线、骚扰敌人;运军粮、送伤员、支援前线。在1947年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他曾引领我一支部队隐蔽在燕子山下,使这支部队在这里打了一场漂亮的阻歼战。退休之后,他又回到了这块曾经浴血奋战解放了的土地上。十九年来,他和群众一起用劳动的汗水,把荒僻群山浇灌成了绿色林海。
1962年,在外地工作的李汉秋退休回到家乡——山东省莱芜县苗山公社陡峪村。回家后的第三天,他就爬上日思夜想的燕子山,当他看到那片光秃秃的山头,再也坐不住了。他找到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其相说:“别人都说咱陡峪穷,我看不穷。咱队山地面积那么大,要是在山上栽上树,不就是一个‘聚宝盆’吗!”王其相说:“我也这么想过,可是,前几年搞过两次,都垮了。”“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再干!”“失败了几次,谁还愿挑这副担子?”李汉秋激动地说:“这担子,我挑了!”王其相担心地说:“你是退休干部,年龄又大,这咋能行?”李汉秋诚恳地说:“咱党员的职责咋能退休?我身子骨还能撑持几年,你放心好了。”
李汉秋退休后的生活安排,他的老伴和儿子早就打好了谱:看看家,放放羊,在自留地里拾掇拾掇。老头回家把进山植树的事一说,一家人都为他担心。老伴说:“六十多岁的人了,干吗受那个累?”老头回答说:“咱是共产党员,咱不受累,还能叫群众受累?”儿子说:“两次造林都垮了,你老搞不成,人家不笑话!”父亲回答说:“事在人为哩。”全家人一看老头的心定了,谁还再去拗他?
燕子山离村五里路。开始,李汉秋早去晚归。带着午饭在山上吃。1963年开春后,他嫌来回走路耽搁时间,就卷上铺盖上了山,住进了一间透风露气的小破屋里。他老伴听回家拿干粮的队员说,老头在山上常常蘸着沟里的水吃干煎饼,心疼得抹泪。不久,他老伴也搬上山来了。
六十年代初期,陡峪大队的集体经济相当脆弱,拨不出资金去扶持林业生产,然而,土地对辛勤的人们是慷慨的。当年秋冬,李汉秋和另外两个老汉就在山上开出了几亩薄地。第二年春天,他们从一个单位废弃了的苗圃里拣来了几千棵桑苗栽上。不久,李汉秋又拿出当时仅有的五十多元钱为场子买了一头母猪喂养,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仅仅一年时间,他们的林场就有了价值几百元的小家当和活动经费。在那些白手起家的日子里,老李磨了多少嘴,跑了多少腿,熬了多少夜,起了多少早,数也数不清,一次偶尔过磅,人们才发现他的体重比先前减轻了二十多斤。
李汉秋是个闲不住的人,近十九年时间,李汉秋几乎天天都上山转上一遭,他手不离镰刀、手锯,走到哪干到哪,看到那棵树该修枝了,就削掉影响主干正常生长的枝杈;回驻地时,他一路上不是采摘树种,就是检拾修掉的小树和杂枝。好几次,他摔倒在山坡上,身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他却象没事一样拔起几棵萋萋草,拧出青汁,把叶渣捂到伤口上又继续工作。
李汉秋清醒地知道,绿化、管好全队的五千亩山,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工作,这工作,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办得到的,也不是几十个人的林业队所能承担得起来的,得依靠全大队的干部群众。人们说,李汉秋领导的林业队,是陡峪大队的骨干训练班。毕业的学生到林业队干上几年,回到队里多数成了骨干。目前的大队党支部成员共有七个,其中五个就是从林业队“毕业”的。
十九年过去了,燕子山昔日四千多亩沙石裸露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变成了林木繁茂、花香馥郁的“大花园”了,喜看今日这“聚宝盆”,陡峪大队的干部群众无不感慨。他们说:这是汉秋脸上的道道皱纹和头上的根根白发换来的。
本报记者 宋熙文 郭修生
本报通讯员 刘吉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