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方法问题杂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0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方法问题杂议
全一毛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三句话,适用于一切工作。
“情况明”,说的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决心大”,说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方法对”,才说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三句话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情况不明决心大,势必违反客观规律,把事情搞乱、搞糟。情况明了,却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结果是坐失时机,蹉跎光阴。情况明了,决心也大,但方法不对,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或者好心办错事。
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在“情况明、决心大”的条件下,方法问题常常成为“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如此,文教工作如此,社会问题如此,党内生活也如此。举例来说,对待失足青年,纵使你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好心,但如果简单粗暴地训斥一番,痛打一顿,其结果往往是顶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如果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疏导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就好,不少“浪子”不就是这样“回头”的吗?在清理思想问题时,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又何尝不如此呢!如果你摆事实,讲道理,重分析,心平气和,对方心悦诚服,群众也受教育。要不然,来个先声夺人,无限上纲,对方接受不了,群众也反感,即使你动机是好的,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批评的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批评要启发对方自我批评才有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在科学文化领域,批评探讨之风也日见浓厚。但是还很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提倡。就以文艺批评来说吧,对好的作品表扬不够,对不成熟的作品扶植不够,对不好的作品批评不够。其所以不够,我以为,重要原因之一是“过火斗争”的流毒尚在人们的头脑中作怪。这特别表现在批评问题上。有人一见批评就紧张,此即所谓“心有余悸”;也有人则习惯于简单化的批评,甚至摆出一副“围攻”的架势,这又很不利于消除“余悸”,而且还会增加“新悸”。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大家都赞成的,但如何理解,却不尽一致。有的同志把“不同质的矛盾”仅仅理解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大类。无疑,区分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过去的教训之一就是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所谓阶级斗争扩大化,也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然不能不犯错误。但是,把“不同质的矛盾”仅仅理解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大类是远远不够的。事物矛盾千差万别,解决方法也千差万别。即以敌我矛盾而论,处理的方法就多种多样。在战争年代,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就不杀、不辱、不搜腰包,还要优待;对于正在动摇的敌人则要喊话散传单,投书发电报,劝其弃暗投明,争取阵前起义;只有对顽固不化、负隅顽抗的一小撮死硬敌人,才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之,而且“歼灭”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并非一律把肉体消灭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对待货真价实的敌人的处理,也还有杀、关、管、放之别。可见同是敌我矛盾,处理方法也是不相同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那就更复杂了。即就错误而言,有政治性质的问题,有思想性质的问题,有习惯势力的问题,有认识先后的问题;科学、文艺等等领域,更有不同学派、不同途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问题,这中间好多并不存在是非问题。和客观事物发展一样,人的认识也是按螺旋形发展的,在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面前,要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必然要有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复。因此,对于正在探索的问题或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下个简单的政治结论是最有害不过的,只会堵塞言路,不会有任何好处。对待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必须根据纷繁复杂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方法,才可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一刀切”、“一窝风”、“一锅煮”、“一棍子”之类之所以常常把好事办坏,就由于不注意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或者把这句话作简单化的理解,不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如果把任务比做过河,那么我们要搭各式桥梁,我们要造各种渡船,我们还要学会游泳,这样才能胜利地到达彼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