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读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2
第5版()
专栏:

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
——读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刘纲纪
中国的古典艺术呈现为一个极其丰富多采的美的世界,具有我们民族的鲜明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为各国人民所叹赏。然而,从美学角度分析中国艺术的发展,揭示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个工作我们过去做得还很不够。“五四”以来,宗白华、邓以蜇、朱光潜、滕固诸先生都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但象李泽厚同志的《美的历程》这样较为连贯地从美学上通观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全程,可以说还不多见。不论我们对本书的观点是否完全同意,它终究从美学上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一个轮廓,而且还有不少富于启发性、独创性的见解。作者所取得的成就,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些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分析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二是对历代中国艺术在美学上的特征及其演变,从总体上作出了概括和分析,企图找出中国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前者说,和作者所论述的原始的巫术礼仪图腾同艺术发展的关系,所谓“积淀说”、“儒道互补”的观点的提出,都是有很值得注意的理论意义的。限于篇幅,对这个方面我想略而不谈,这里只想介绍一下作者在后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企图从美学上找出中国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但这样做首先就要解决一个问题:文艺的发展有没有内在的规律?在美学史上,如黑格尔这样的美学家是坚决地主张文艺的发展有内在的必然的规律的,虽然他的出发点还是唯心主义。黑格尔《美学》的第二卷以至第三卷,就是专门研究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并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成果。不过,也有不少美学家觉得文艺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很难概括出什么规律。如果这样做,那不外是削足适履,把某些概念人为地套到复杂的文艺现象上去。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是这样看的,他指出对于文艺现象“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与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作者的这个看法,我认为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世界上一切事物不论如何复杂,都有规律可循,文艺决不会成为例外。否定文艺的发展有内在规律,停留在现象的记录和描述上,就不可能对文艺史作出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研究。
肯定了对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是可能的和必要的,那么应该如何来研究它呢?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本书作者提出了较深刻的见解,并且在运用他的见解去进行研究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作者把中国文艺发展的悠久的历史,看作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可以直接感触到的“心灵历史”。他认为“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这个见解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常谈文艺是生活的反映,但如果我们从美学上深入地去研究文艺对生活的反映,那就会看到这种反映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反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活着和行动着的人的心灵。不研究人的心灵,不懂得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就不可能懂得这个时代的艺术,也就不可能具体地把握它的美的特征。体现在历代艺术中的美的历程,是同人的心灵发展的历程平行前进的。只有具体地历史地联系着人的心灵的发展去研究艺术的发展,我们才能抓住那活在作品中的美的
生命,才能理解它,真正地欣赏它。否则,全部艺术史看去就会成为一堆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僵死的东西,而对它的种种描述研究,不论如何详尽,也难于唤起那活在作品中的生命,并使它为今天的人们所感知。本书对中国历代艺术的美的分析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作者处处是结合着具体历史条件的分析,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人们的心灵的发展去看中国艺术的发展的。
在这里,我不想追随作者去一一评述他的美的巡礼,只想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他是如何把艺术作品作为“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来加以分析的,又是如何由此而揭示出那各种不同的艺术的美的特征的。拿他对殷周青铜艺术的美的分析来看,那经常显得狞厉恐怖,有一种压倒人的神秘力量的殷周青铜器,为什么能够给我们一种美感呢?原因就在于这些产生在奴隶社会早期的青铜器,恰恰是我们的祖先在那个不得不用最残酷野蛮的手段去求取生存的时代的精神象征,它显示了我们民族在远古那个血与火的时代,踏着千百万尸体前进的巨大深沉的历史力量。也正因此,它的形式风格,既不同于原始的陶器艺术,也不同于后来战国时期那些精巧明快漂亮的青铜器,而独具一种威严、深沉、狞厉的美。只要我们把殷周青铜器一放到它产生的历史时代,去观察体验其中展现出来的那一历史时代的精神,这些远古留存下来的庞大笨重的器物就成了一种充满着生命的东西了。否则,对它们的美究竟何在,很难真正有深刻的感知。
再拿对汉代艺术的分析来说,作者不但指出了它同保存着许多远古巫术神话幻想的楚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指出汉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显示了我们民族在当时那种征服外部世界的强大的力量和信心,展现出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琳琅满目的世界。虽然其间也有神,有各种猛兽、怪兽经常出现,但却没有如青铜饕餮那种威吓恐怖的力量了,它们都不过是那生机蓬勃、丰富多采、热闹非凡的世界的一个有趣的组成部分而已。人是支配世界的力量,他有能力占有一切,获得一切。由此而产生了汉代艺术在形式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处处都在追求运动、气势、力量的美,同时又带有一种后世很难企及的质朴古拙的风味。
在对魏晋艺术的分析结束之后,作者转入了对佛教艺术的分析。佛教艺术是素称神秘难懂的,然而一经本书作者的分析,却使人豁然开朗了。他不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上符合实际地揭示了佛教艺术发展的三部曲:从对宗教狂想中的悲惨世界的描绘到对人世幸福的虚幻颂歌,再到走向世俗,找到了佛教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对每一阶段的佛教艺术所包括的时代心理学及其美学特征,都作了相应的分析。对悲惨世界的描绘,在时间上,是同长期分裂、战祸不断的南北朝时期相联系的,其特征是充满宗教迷狂,艺术音调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但同时又企图表现那通过自我舍弃而获得的心灵的平静和崇高。对人世幸福的虚幻颂歌,是同隋唐统一而带来的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相联系的,其特征是充满对人世幸福的祈求和幻想,色彩绚烂,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呈现出一种欢乐热闹的气氛。走向世俗是同中唐以后非身份性的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这一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其特征是在本来是宗教性的壁画中,出现了不少并无必要描绘的人间世俗的生活小景,而且连观音、文殊、普贤这些神也变成了可亲可近的美的人了。作者对佛教艺术的这些分析,我以为较之仅仅对佛教艺术作一些考证,更能帮助人们了解欣赏那在漫长的年月里始终笼罩在神秘的烟雾中的佛教艺术。
总起来看,由于作者不但对美学、艺术史,而且对哲学、中国思想史作过多年的研究,再加上他紧紧抓住了从人的心灵的历程去观察美的历程这一基本的方法,因而作者对中国历代艺术的分析论断,尽管在个别具体问题上还有可以商榷之处,但从总体上看,我以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抓住了各个时代的艺术的主要特征的。作者的这些分析研究,虽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但对文学史的研究也能产生某些有益的启发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