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跨国公司在印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2
第7版()
专栏:

跨国公司在印度
郭震远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在印度,跨国公司历经了控制、被限制、走向合作的过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垄断公司就竞相把所谓过剩资本输往印度。它们或采用直接投资形式,在印度开办工厂,就地进行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或采用间接投资形式,购买证券、股票、榨取利息或红利。这些国际垄断组织控制了印度的经济生活。
印度独立以后,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官方陆续颁布了工业发展管理法、工业批准与登记细则、关于限制性贸易活动法等法律和政策。其总的原则是一面鼓励外国继续投资,以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问题;一面有计划地限制外资的活动领域,规定国防工程、公营企业的新兴工业部门、对外贸易等领域,不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或垄断。政府对跨国公司逐步采取了限制与管理措施。1974年印度实行外汇管制法,规定外国企业的股权必须降到40%,而且必须要有印度人参与外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个法律在印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一百多家跨国公司不能接受这种强制性的法律,陆续从印度撤走了。然而绝大多数跨国公司觉得在印度有利可图,继续留了下来。到1977年,印度有跨国公司的分公司482家,子公司171家,其中英国公司最多共460家,其次是美国公司有116家,其余为西德、日本、瑞士、瑞典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分布在印度的制造业、农业、建筑、交通、服务等各行业。
印度利用跨国公司在经济上得到了一些好处。一是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据统计,各种外资(包括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印度建设投资额的比例,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1—1956)的12%增加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61—1966)34%,使印度建起一批公营企业,扩充了大批私营企业,民族工业、民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印度独立后的三十多年来,工业生产值增长了四倍;跨国公司资产总值的比重却由50%降为10%左右。印度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二是引进许多适合印度需要的先进技术。据统计,经政府批准的技术合作协定,五十年代每年平均47.7项,六十年代每年平均265项,七十年代进一步达到三百多项,其中纯技术合作项目越来越多,1976年达80%。有外资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多属于尖端技术和印度缺乏的新技术。印度在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装备或兴建新的工业部门时,比较注意择优引进,较少引进成套设备。现在,印度机器设备自给率达80%以上,已不再进口汽车。1978年还出口机械产品,总值约八亿美元。三是利用跨国公司建设了一些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具备的电力、交通,从实际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印度的一套管理办法,同时,培训了上万名印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使印度的企业管理水平,主要是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当然,跨国公司也给印度经济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主要有:一、债务负担沉重。截至1980年初,印度累计欠外债154.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欠外债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贷款利率高、期限短,每年还本付息比重在增加。二、跨国公司技术保密很严。它们不仅不肯轻易转让关键性技术,而且还通过转让技术中的价格转让捞取经济实惠。印度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吃亏上当的事常有发生。三、跨国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率、利润率和工资福利待遇,一般都比同类型的印度企业高。比印度的公营企业更高,对职工有吸引力,一些有技术的印度人愿到外资企业工作,不愿在本国的公私企业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甚至助长了社会弊病。
近年来,石油输出国已在印度投资。印度政府也鼓励印度私人财团向海外投资,到1980 年6月,已在亚、非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举办合营、合作项目二百多项。印度政府官员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举办合资经营项目,前途广阔,有利于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