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访萧红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3
第8版()
专栏:

访萧红故乡
萧凤
走出哈尔滨,汽车在乡间公路上颠颠簸簸地走着,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呼兰河边。这条被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绘过的河流,原来是一条又细又浅的小河,水流的旁边是象沙滩一样的浅滩,岸边有几座散落的农舍,农舍周围是一小块一小块的麦地。而在这条细小的河流中间,却架着一座铁制的桥梁,桥头桥尾的石头柱子上,都赫然地刻着“呼兰河大桥”五个醒目的大字。
汽车穿过了县城中心,又颠簸了一会儿,就来到了萧红的老家。在一条宽阔的土路的旁边,有一座普普通通的院落,因为下了一夜的雨,街上和院子里到处都是泥泞。我们打着伞,在泥污中艰难地走着,终于走进了萧红的故居。
她祖父的五间大北房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原有的模样,光滑的木炕沿和不再光滑的地板,都是萧红儿时原有的,只是糊窗纸的木格子窗户已经改成了亮堂堂的玻璃窗。这几间房子早已换了主人,同来的老作家舒群,象一个老农民那样,脱了鞋,盘腿坐在炕中央,用地地道道的东北话,与老主妇聊起天来,才知道这个老太太认识儿时的萧红。
我怀着又是景仰又是怜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迈进了门槛,端详着诞生了一位女作家的农村的土炕。我在这五间房子里面走来走去,认真地观察,仔细地寻找着《呼兰河传》中描绘过的遗迹,终于在这五间正房的后面,找到了萧红幼年在严冬时节消磨时光的小库房。
然而,我最急于找到的,还是那座后花园,这是萧红儿时的“百草园”。热情的呼兰朋友帮助我,把我引到了正房的背后,用手指着这座花园的旧址。可惜里面早已盖上了房子,并且垒上了高墙,与萧红故居一分为二了。只有那个通向花园的后门,还依稀保留着原来的轮廓,但是已经用泥死死地封住,不再能够通行了。我呆呆地冒雨站在小门的旁边,望着墙外隆起的屋脊,想象着昔日花园美丽的风姿,它曾经安慰过一个小女孩寂寞的心灵,又陶冶过她早慧的艺术气质。她长大后曾在描写故乡的书里,为它描绘过肖像,而我只能在想象中辨认它昔日的风采。
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神不守舍地跟随着朋友们的脚步,离开了萧红的故居,走进了萧红读书的小学,孩子们用甜甜的奶嗓子把我召回到现实的世界。他们正坐在萧红昔日读过书的教室里,齐声地朗诵着小诗《春曲》。我望着他们那一双双笑盈盈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睛,内心才感到了安慰。
呼兰县象我们祖国的广大农村一样,虽然与六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然落后而贫穷。三十年代的一位著名女作家,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这证明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都能够孕育得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