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这个“表面”文章为何如此难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4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这个“表面”文章为何如此难做?
上海钟表配件三厂是专门为“上海”、“春蕾”、“宝石花”等手表提供表面的小厂。近年来,消费者对他们生产的手表表面越来越不满意,批评他们的表面只有圆、白、灰三个“老面孔”。去年,这个厂发动设计人员设计出42个新式表面。这些“新面孔”一反过去的老格调,美观大方,令人爱不释手。
钟表配件三厂改变二十多年的“老面孔”,本来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可是没想到,这件事反而使他们伤透了脑筋。为什么?“新面孔”的生产成本比过去提高了,手表厂有意见,不敢用。原来每生产一个“老面孔”,成本只有2角3分,加上利润,卖给手表厂每个4角5分。生产“新面孔”,因为费工费料,单成本就要7角7分,如按过去价格卖给手表厂,要贴赔3角2分。今年这个厂表面产量计划是770万个,“新面孔”占五分之一。今后如逐步扩大“新面孔”的比重,贴补的钱会越来越多,企业就有可能转盈为亏。今年上半年,生产的10万个“新面孔”,虽先交给手表厂装配出厂,但因售价未定,双方直到现在还未办理销售手续。
这个难做的“表面”文章,是不是在上海手表厂这一边呢?不是,手表厂是个大厂,但大也有大的“难处”。手表厂在全部成本中,外单位提供的装饰件和协作件,如表壳、表面、表针等,要占一半左右。如果每只手表因要换换“面孔”,增加5角钱成本,按照这个厂今年计划生产460万只手表计算,就要减少收入230万元。这样,不但成本指标会落后于其它地区,而且利润指标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加上表壳、表针也要翻新花色,增加的成本就更加可观,就会难上加难。
表面厂与手表厂之间出现的这个难题,不久前摆到了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的桌面上。几位公司经理同样感到不好办。如果把“新面孔”(包括表壳、表针都在内)增加的费用,采取提高手表售价的办法来解决,商业部不会同意,消费者也有意见。要是市价不动,用减少企业收入的办法来解决,那工厂成本计划就必然完不成,上级部门肯定不会同意。工厂由此完不成上交利润任务,财政部门又会通不过。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把现在的行政性的专业公司,逐步改为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把所属企业的经济利益捆在一起。这样,类似“表面”这样难做的文章,就比较好解决。另外,手表的零售价格也应该按质论价,根据不同的花色品种、不同的销售情况,实行必要的、适当的浮动,改变目前这种“一定终身”的现行管理办法。
本报记者 周永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