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青海省落实民族政策成效显著 选拔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尊重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4
第3版()
专栏:

青海省落实民族政策成效显著
选拔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尊重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本报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青海省委结合本省实际,全面落实民族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哈萨克等七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六个民族自治州、五个自治县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牧业经济比重很大。省委认为,在青海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把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委很重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效能。为了逐步实现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近两年来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他们一方面大胆把这些干部提拔到自治州、县的领导岗位;另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和提高他们。现在,全省除一个州外,其余的自治州、自治县党委书记,都是实行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自治州下属的各县党委书记,也多数是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州、县党委正副书记的共124人,比三中全会前增加了50人。此外,省委、省人民政府各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也增加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在经济上,这两年来省委采取了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征购,提高农牧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去年的粮食征购数量由二亿四千万斤减到一亿四千万斤;在牧区,对人均不到25头牲畜的免征税。去年,由于放宽了经济政策,再加上气候条件好,全省获得了粮食、牲畜、蔬菜、油菜、水果五丰收,群众生活普遍有了改善。特别是牧区,变化尤为显著,全省牧区650个生产大队中,有133个大队人均收入超过300元,年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户比较普遍。牧民在银行和信用社存款达18,548万元,有的地区人均存款三百多元。群众说:“现在的政策是二十多年来最好的政策,再不要变了。”省委还确定,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要逐步将国民经济转到以牧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继续做好农业地区的工作,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尊重和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省委决定,凡是下达的文件都用汉藏两种文字,暂时不能全部做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以体现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到目前为止,全省既有用民族语文教学的高等学校,也有教授民族语文课的民族师范、民族中学,一些牧区小学基本上用民族语文授课。还建立了民族出版社,各自治州、自治县和州属各县,都设立了民族语文翻译机构或配备了专职人员。现在已有藏语、蒙古语、土语广播和电影译制片,出版了藏文报、各种藏语文图书和教科书以及藏文文艺刊物等。
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省委认识到抓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把发展民族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上来。
省委增拨了民族教育经费。仅去年一年,就拨款六百多万元,修建了三十多所寄宿制小学,新建和扩建了十多所民族中学,还分别为化隆、门源两回族自治县新建了回族女子学校。到目前为止,全省州属的二十多个牧业县和农区的两个自治县都有了民族中学。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已达十九万多人。中、小学生的藏、蒙古、哈萨克文课本一律免费供应。青海民族学院和六个州的民族师范招生对象以牧区为主,毕业生分配面向牧区。仅去年,向牧区输送的民族师范毕业生,就有九百多人。
与此同时,青海省委大力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人的政策,对一部分民族宗教的中、上层人士,在政治上平反,在工作、生活上作了妥善安置。
范培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