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广东惠阳县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5
第2版()
专栏:

把眼光放得更远些
——广东惠阳县农村见闻
广东省惠阳县农村一些核算单位实行了包干到户,粮油生产迅速增加,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劳动力大量剩余,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里集体经济开始出现了广开多种经营门路的势头。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温饱以后,还要不要再发展?
一年以前,有些人曾经担心:实行包干到户,群众可以吃饱肚子,可是集体经济的发展会不会被推后若干年呢?而今,实践做出了回答。群众说现在是肚子饱了,油缸满了,荷包有钱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一下子提高很多,家庭副业也发展很快。同时,劳动效率成倍提高。群众不甘心让剩余劳动力闲着,从去年秋天开始,自愿组织起多种经营的小型经济联合。
各级党组织支持社员之间的这种联合,引导各社队采取各种联合经营的形式,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多种经营。惠阳县的耕地不多,却有大量的山场、荒坡、水面没有开发利用。大队生产队原有的工副业,大多经营不善,缺乏资金,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各公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办企业,每年有数万元或几十万元的纯收入。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在各公社、大队、生产队之间出现了各种交叉的联营企业,也有集体和社员之间、国营企业和集体经济之间的联营企业。它们把各个方面原来单独拥有的资源、技术、劳力、资金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时间虽然不长,却很快显示出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一些原来不死不活的亏损单位,已经荒芜了的林果场等等,一经联营,几个月之间面貌一新。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人们开了眼界:领导思想不能满足于群众吃饱肚子,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要正确地接受过去统得太死的经验教训,在实行大田包干到户的同时,集体经济沿着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县委和各公社党委看准了这一点,拿出很大的力量,因势利导,促进这种发展。
各奔前程,还是各显神通?
实行包干到户以后,各家各户承包的土地都经营得很好,家庭副业也发展得很快,这家磨豆腐、养猪,那家打铁、搞编织……谁有什么本领都可以施展出来。手艺好、人勤劳、会经营的,先富裕起来了。人们议论起这种变化,有的说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则说这是“各奔前程”。两种说法,却反映了对包干到户的不同看法。在各级党委的指导思想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要使社员群众在集体经济的领导下各显神通,发挥特长。
县委书记朱远标,前两年是拚了被撤职的可能而坚决实行包产到户的。因为他确信,这样做可以较快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现在,当他同我们谈起这个问题时说:如果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一家一户什么都搞一点,将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只能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我们要逐步向这个目标前进。他现在想的是怎样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不仅要做到按劳分配,还要创造条件,使群众能够各尽所能。
横沥公社的党委书记李兆启对我们说,现在不愁温饱了,群众高兴。要不了几年,土地的潜力没有那么大了,劳动力剩余得更多了,那时候,群众会问我们,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继续往前走?如果我们到那时拿不出办法引导群众继续前进,那就只能怪我们放弃领导。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惠阳县委抽出三分之一的力量,有些公社则抽出更多的力量,引导各社队在稳定包干到户的同时,从联合发展多种经营入手,开拓向专业化发展的路子。
是“蛇”,还是“井绳”?
横沥公社岭下大队原有一个队办缸厂,由于设备落后、缺乏资金和管理不善而陷于瘫痪。公社提出要和他们联合经营。岭下大队的社员一听就反对,说这是要他们“出卖主权”,“不能上当”。
群众是不是真的反对联合?不是!后来,岭下大队的群众知道了,公社和他们搞联合不是象过去那样搞平调,而是平等互利,公社的建材公司给缸厂投资,增添设备,缸厂利润大家按比例分成,他们说:“原来是这样,我们干!”去年年底,缸厂赚了钱,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都按比例提取了利润。尝到了甜头,岭下大队说他们还有160亩水面,要求公社投资,和他们联合经营鱼塘。这说明,群众欢迎平等互利的联营,反对的是公社以“上级”的身份平调他们的劳力、资金、生产资料。
每逢上边来了干部,社员们就要求:让我们这样干上几年吧。群众还怕“变”。不是怕责任制变得更完善,而是怕变回到平均主义、瞎指挥、乱平调的老路上。一年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农民已经是多年被蛇咬,吃够了“左”的苦头,因此,一边赞扬党的现行政策,一边心有余悸。
惠阳的同志们很理解农民的这种心理。因此,在组织联合中,无论是公社对大队、生产队,或者是集体对社员,都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制,杜绝“打大捞”。参加联营的不论集体或社员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少公社出面和生产队、大队以至社员联营的,已经不再是公社党委或公社管委会,而是各种专业公司。
一股细绳打不起大桶水,几股细绳拧成井绳才能吊起大桶。现在的问题是要用实际行动,让社员们确信联营企业是可以打水的“井绳”,而不是曾经咬过他们的“蛇”。 本报记者 宋琤 姜开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