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喜看家家泉水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6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喜看家家泉水流
乐安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老残游记》中对泉城济南的写照。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独惠于济南人的。不久以前,我们在冀东沿海一些县采访,惊奇地发现,在农民的庭院里,涓涓流水灌园田,已经相当普遍了。
农民庭院里的“泉水”,不是天然的自流泉,而是农民自己打的一种手压真空井。这种井开凿容易,在水位较高的沿海地区,打下去十米左右,就能接泉见水;设备简单、成本低,花上几十元钱,用上几个小时,井就打成了;使用方便,十几岁的儿童,六七十岁的老人,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压出水来,有的地方称它为“老头乐”。
庭院里有这么一口井,给农村带来了生机,给农民带来了乐趣。农民房前屋后的几分宅基地上,有了充足的水源,瓜菜不断。春天的新韭、嫩菜、羊角葱,夏天的黄瓜、青椒、西红柿,秋天的白菜、萝卜、雪里红,农民自食有余,鲜菜销往城镇,一户一年少则可收入三五百元;技术好又会经营的,每户收入可多达一千元。农民自家有了井,环境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不必到远处的井台上去担水,节省了劳力;饮水卫生,减少了疾病;在炎热的夏天,农民劳累一天,到晚上冲冲洗洗,又消暑,又解乏。
这种在庭院打井的事,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前些年,那些有心计的农民,就打过这样的井。但是,那个时候,有的地方连农民种点韭菜都被连根拔出来,批判一通,叫作“批修根”。农民要打井种菜,那就是搞“自发”,更不允许它存在了。“左”的影响,堵塞了农村的财路,束缚了群众的智慧。只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庭院里的这种小井才多了起来。
现在,农民在庭院中可以自由地打井,再没人搞什么批斗了,这是好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农民欢迎的这一新鲜事物,在一些地方并未引起有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注意。有些同志还拘于“想大的,干大的”。当然,兴办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是必要的,但这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有条件的地方,打一眼手压真空井,费用不多,社员是容易做到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县有几万户到十几万户,如果普遍打起井来,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巨流,能创造出一笔很大的社会财富。
对于这样不需要动用国家和集体的资金,就能办起来的好事,希望领导机关加以总结,给予倡导;并在供应打井机具和打井用料等方面,多为农民提供方便,使农村这项新兴的小型水利工程得以广泛地发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