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篮球场外的老参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6
第4版()
专栏:

篮球场外的老参谋
每逢重大的国际和国内篮球比赛,人们经常看到国家级篮球教练、北京市体委科研所副所长高鹗同志在场外紧张地工作。
高教练今年五十八岁了,从事篮球训练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解放前,他在北京读书时,曾是著名的末名篮球队的队长。高鹗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担任中国煤矿女篮的教练,六十年代先后任北京女篮的教练和总教练。
前不久,在济南国际女子篮球友好邀请赛,我们想去采访他。可是,当我们找到他的住所时,发现门上写着:“比赛期间,恕不待客”几个字。他在篮球界的朋友很多,但他没有时间会友叙谈。一场球下来,别人大都去休息了,他和他的伙伴们则还要汇总统计的情况,研究、分析比赛中的问题,及时写出文字资料,几乎每天都得熬夜加班,因此只好贴出这样的“安友告示”。
最近,在北京我们请他谈谈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体会。
他拿起桌上的有关济南国际女子篮球友好邀请赛的调研材料让我们看。从那份调查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队的投篮区只有三米左右,而加拿大队的投篮区却有七米之大;抢篮板球虽然从次数上看,中国队占第一位,但是在抢篮板球的技术运用和战术组织上不如人家;防守时我们逼近和干扰持球人不象对方那样积极。在邀请赛期间,他根据初步观看比赛的印象和调研的资料及时地和中国女篮教练之一的王利发同志交换意见,发挥了参谋作用。
高鹗同志对提高我国的篮球运动水平,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心。十年动乱的时候,他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白天在牛棚里劳动,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翻阅有关篮球的资料。爱人劝他说:“别搞篮球了,死了这条心吧。”他说:“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死’,唯有搞篮球的这颗心不能死。党为了培养我当教练,花费的心血太多了。”就在这段时间里,他认真地回顾和总结自己从事篮球教练工作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1974年他重新工作之后,国家体委的一些老领导委托他负责搞一套篮球教材。他带领几位教练,用了两年时间,跑了大半个中国,走访了一百四十多位篮球教练员,博采众人之长,结合外国的篮球新技术,撰写了19万字的《篮球技术、战术训练法》一书,为广大篮球爱好者所欢迎,发行海外。
他对我们说,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不只是教练员、运动员的事,需要各方面来关心,其中体育科研是必不可少的。
他说,一个合格的体育科研工作者,一是要有丰富的训练工作的经验;二是要在体育专项知识方面有比较厚的底子;三是要懂得体育的基础理论,如解剖学、运动生理、生物化学、心理学等。他说自己虽然上过大学,但是学的是财经,要想搞好体育科研还需要进行认真的补课。这时,坐在他对面的郑于莲教练告诉我们,高教练去年一冬就学完了解剖学,他计划以后每个冬天,争取补一部分基础理论。
高教练感慨地说:“我国的教练员大都是运动员出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如果不注意提高科学理论水平,不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扬长克短,就很难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他对别人是这样说的,首先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王友唐 刘经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