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铁栅栏”内的苦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6
第5版()
专栏:大家谈

“铁栅栏”内的苦衷
看了《人民日报》3月22日第二版刊登的照片《惜阴如金的年青人》,和4月10日第四版的读者来信《图书馆工作要适应读者要求——一张照片引起的感想》以后,作为一个多年做图书馆工作的人,想反映一下图书馆工作者的苦衷。
看了照片,谁能不“被那些年青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愤苦读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看着那人的长龙,联想到自己平日‘读书难’的苦楚”,谁能不“感慨万千”?谁不希望“铁栅栏”早早打开,大大打开?杜冠章同志的要求反映了广大青年的心声。诚然,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实行一班制,去掉休息天、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每周开放仅只四五十个小时。象上海图书馆那样开放六十多个小时,在全国已经是不多见的了。同时,借阅手续繁难,检索技术落后,出纳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目前不少图书馆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这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当前图书馆界首先应当着眼解决的问题。
但是,图书馆工作也有自己的苦衷。这里仅说说与“增加一些人员”、“实行两班制”有关的一些问题。
谁都清楚,人是要住房、要吃饭的。在图书馆界增加人,不仅意味着多发工资福利,多开支房租、水电、差旅、办公费用,还得吃业务费。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是相当紧张相当拮据的。拿山东省来说,据有关部门统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88处,1980年全部经费为269万元,其中书刊费85万元(按全省计算人均一分一厘多);现有职工952人,工资总额53.3万元。如果增加一个班次,差不多要增加一半编制,即476人,多发工资26.65万元,和大笔房租、水电、差旅、办公费用。这笔钱没有其它来源,只能吃85万元的书刊费。再以淄博市图书馆为例,1980年的经费比历年高得多——9.04万元(内有市里补助的近两万元),职工30人,工资为二万七千多元,公务、业务、房租、设备等项费用为2.3万元,书刊费拚命增加还不到四万元(淄博市220万人口)。如果再增加一个班次,15人,工资福利、房租、水电、差旅、办公等费用就要多开支2万元。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多的4万元书刊费就所剩无几了。现在书刊不仅出版量激增,而且大幅度涨价,这么一点书刊费如何满足读者需要?又能满足多少读者需要?一个图书馆如果无力及时补充读者需要的书刊,就会很快失掉存在的价值。无怪乎一些公共图书馆宁肯受人手短缺之苦,也力争多保证一点书刊费。还可以你报4月12日第三版披露的北京图书馆文艺期刊阅览室为例:偌大一个图书馆的文艺期刊阅览室仅能容下32个座位,别说实行两班,就是实行三班,对于几百万人口的首都说来也是“不成比例”,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试想又有多少“读书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青年,因为领不到借书证,连在“铁栅栏”前等的权利也没有?要说图书馆界的苦衷,最大者,莫过于此了!
山东淄博市图书馆
滕义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