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不老松贝克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6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不老松贝克尔
段津
今年春天,在北京西郊植物园的空地上,一位91岁的新西兰老人和一群中国少年一起种下了一棵友谊之树。老人通过翻译要孩子们跟着他朗诵:“发自我们的内心,用我们的双手,为了地球、全世界齐努力!”这是他创始的“儿童绿化地球”运动的口号。老人的名字叫理查德·贝克尔,是世界著名林学家,但许多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种树人”。
贝克尔爱树,吃饭走路都在谈种树。他把一生献给了植树护林事业。他写过30部著作,亲自动手和发动人们种的树就有26万亿株。他的护树造林业绩人们很难历数。半个多世纪来,为了呼吁人们拯救森林,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二十年代贝克尔在肯尼亚当森林保护官员,他和当地部落人民一起组织了“种树人”协会,今天这个组织已发展到108个国家。1930年,随着美国西部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他又和当地自然保护者一起发动了“拯救红杉林运动”,使加利福尼亚沿海珍贵的红杉树免遭灭绝。由于他的辛勤工作,尼日利亚的红木林更加葱茏了,连撒哈拉沙漠边缘也出现了一片片的树林。四十五年前,他曾为中国送来过大批的松树种。他在巴勒斯坦创导的植树节五十一年来年年举行。他在美国参加规划了绵延数千里的防风林带。1957年,贝克尔大病初愈,又长途跋涉去印度,一面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讨论会,一面宣讲他的撒哈拉垦植计划,同时接二连三地会见来访者,帮助当地政府制订治理沙漠的计划。1963年,他骑马作了纵贯新西兰的旅行,平均每天向五所学校作讲演。196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撒哈拉大沙漠腹地和周围作了一次二万五千英里的考察旅行,写了《撒哈拉的挑战》一书,提出了“使地球上有名的荒漠象玫瑰花一样重新开放”的设想。
贝克尔老先生今年已91高龄,但他仍象奔腾的江水一样不停地工作。虽然他选择了处处树木苍翠的新西兰作为归宿,可是他依然壮心不已,念念不忘变撒哈拉沙漠为绿洲这一毕生心愿,以及要在全球三分之一的陆地覆盖上茂密的森林这个崇高理想。他常说:“我已年过九旬,活一天就要为地球绿化事业工作一天。”
不老的种树人贝克尔最近访华时,会见了新西兰诗人路易·艾黎。艾黎老人在中国工作了五十年,踏遍了我国的山山水水,对我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的工作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两位老人素昧平生,但志同道合,见面后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在公园里一棵千年古松前,诗人艾黎赋了一首赞美贝克尔的诗,表达了世界上许多人对这位“生命不息、植树不止”的老“种树人”的深切敬意。诗中写道:
他带着森林的芬芳
在荒山沙漠他留下足迹
看着这位九十一老林人
就象这千年古松
使我们感受到
清新、美德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