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成本理论讨论会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7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成本理论讨论会简介
最近,中国成本研究会在无锡市召开了第二次理论讨论会,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一、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的紧迫性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当前更有特殊重要意义。贯彻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提高经济效果,走出一条“投资比较少、积累率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我们国民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成本高、效果低,许多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都比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高出10%、20%以至30%,甚至40%以上。成本上升意味着耗用同等数量的原材料、能源和劳动,生产的产品和创造的剩余产品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利润水平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1979年同1966年对比,国营工业每百元产值提供的税收利润由34.9元降为25.9元,减少9元;每百元资金提供的税收利润由35.2元降为25元,减少10.2元。累计起来,国家一年要少收几百亿元。这不仅影响了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市场物价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许多同志认为,这些年来产品成本上升,经济效果下降,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宏观经济决策失误,二是企业管理削弱,其根源则是“左”的思想。长期以来,工作指导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建设、分配、流通处于混乱状态,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基础工作被冲垮,家底不清,收支不实,成本升高。这就造成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普遍地、大幅度地上升。企业只对产值、产量指标负责,不问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问消耗、成本,工作处于“内无动力,外无压力,不负经济责任”的状态,也是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宏观经济决策与成本的关系
许多同志认为:(一)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品成本的社会平均水平。不能把成本管理只当作一个企业的具体业务工作,只从微观经济上研究,必须扩大视野,把它提高到宏观经济决策的高度来研究。不但要研究企业内部,更要研究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不但要研究影响个别企业、个别成本的特殊因素,更要研究影响一般企业、一般商品成本的带共同性因素,从中找出节约社会劳动消耗,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费、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国民经济效果的途径。(二)经济结构的指导方针、工厂的建设、现代化设备的引进、价格政策、地区布局等各项经济政策,都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所谓择优选择,也就是选择投资少、成本低、经济上最合理的最佳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成本择优方案。必须通过加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有的同志认为,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固然影响着产品成本,但成本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微观经济的管理问题,只有个别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才能降低。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成本问题,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如果过分强调宏观经济决策对企业成本水平的影响,就正好为有些企业的“外部条件不好,无法降低产品成本”的错误观念,提供理论依据。
三、如何降低成本
与会同志普遍认为,认真清理“左”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消除生产、建设、分配和流通中的混乱状态,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合理地、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经济效果的前提条件。
稳步搞好经济体制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从物质利益上促进企业和职工关心降低成本,这是实现低成本高效果的动力。
整顿企业管理,把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整顿好,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和计量验收制度,讲究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严禁弄虚作假,使成本核算真正按照国家的统一规程和开支范围进行,改变许多企业成本无计划、无控制,管理松弛,乱摊成本的状况。
建立以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为首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在厂内形成成本核算的分级分口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都负起降低成本的责任,把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产、供、销、运的全过程。
改变当前存在的“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的不研究技术经济、不参与技术决策”的经济与技术脱节状况,在产品设计、试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设备更新和挖革改等方面,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努力克服由于这些方面的失算造成的先天性浪费。
制定成本法、折旧法和成本核算规程,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执法机关,加强成本的监督和检查,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制裁企业的违法行为。 (黄菊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