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裹着硝烟风尘的当代军人形象——谈部分军事题材小说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描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29
第5版()
专栏:

裹着硝烟风尘的当代军人形象
——谈部分军事题材小说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描写
韩瑞亭
一次大的历史转折,往往使文学的人物画廊发生某种新旧交替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前进运动,感觉敏锐的作家打开思想的探测仪,从生活之矿勘探,采掘具有新的质地、品位的矿苗,借艺术的熔炉加以冶炼,铸造出新人的形象,来提出和说明时代、社会的需要。而新人形象一旦在文学中诞生,就将对社会进一步培养、造就这类新人发挥有益的助力。
《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来,踔厉风发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已崭露头角。这类新人形象为数虽不太多,却引起广大读者的珍视。《西线轶事》、《天山深处的“大兵”》、《最后一个军礼》、《白云岛》、《“姜太公”钓鱼》、《打菜窗口》、《啊,兵!》等军事题材小说,塑造了刘毛妹、郑志桐、耿志等当代军人形象,他们虽然裹着部队生活环境特有的硝烟风尘,也同样显露出新人的某些鲜明特征。
《天山深处的“大兵”》中的郑志桐还在黄土高原插队时,曾经同女友李倩谈论过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大革命”:
“现在这场革命可能毁灭我们,可也能造就一代人”。这个并非确当的估计,已经为历史的发展所订正,但它毕竟道出了郑志桐这一代人的生活命运、思想、性格、心理等等,同十年内乱这一段历史曲折的密切攸关的联系。他们当中的新人,正是从这场历史的劫火中走出来,带着伤痛和阴影,踏过劫后的泥泞污水,出现在新时期的起跑线上。这几个当代军人形象,大抵也都印着这种时代戳记。
《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就是这样一种新人。象不少干部子弟一样,在恶梦般的十年内乱中,刘毛妹的生活命运曾为父辈的不幸遭遇所牵连。生活似乎对刘毛妹更为苛刻,被打成“叛徒、走资派、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父亲含恨而死,母亲被迫“划清界限”的屈辱行动又促成了父亲的悲剧,这使刘毛妹吞下了双倍的精神苦果。如果小说只限于揭示刘毛妹的伤痕,那末这个人物可能只是一个被伤痛折磨得萎靡不振,被消沉和颓丧的冰水浸泡得僵冷麻木的受害青年,还不能成为一个新人。作家的艺术雕刀没有滞留在人物心灵的表层,只作露天矿式的开采,它穿透表层往纵深挖掘,打开了覆盖在伤痕底下的人物心灵的喷火口。越南当局在我国边境的侵略挑衅,在刘毛妹内心深处唤起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忧”,他痛感到力争四化是回答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这种“危亡之忧”,使他跨出了个人悲苦伤痛的狭隘藩篱,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因而激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刘毛妹在自卫还击前线烈火般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气概,就是从他心灵的喷火口喷出的灼热岩浆。
人们常说,经历过十年内乱的青年一代是思考的一代。的确,历史的曲折,生活道路上的颠簸,心灵的创痛,不能不使这一代青年思索、寻觅着各自的人生道路。不过,创痛的经历并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和未来。只是那些在创痛的经历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勇于进取,获得历史使命感的顽强探索者,才可能最先找到真理和未来。作为一个新人,郑志桐的特征表现于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深沉的思索和由此而升华的历史使命感。
作品以爱情纠葛为线索,在郑志桐与李倩等青年不同生活道路的对比中来展示这个新人的特征。郑志桐象许多同代青年一样,在十年内乱中留下了伤痕,产生过迷惘,但是他却没有从盲目的狂热转为失望的冷漠,随着精神支柱的坍塌而产生幻灭的空虚。他不同于消沉冷漠的李倩,更不同于空虚无聊的小田、咪咪,他的思想土壤没有变成一片废墟。他对那场历史的动乱给青年一代的思想洗劫有清醒的分析,并不认为这一代青年的心灵上只有深深的伤痕,连一点真理的亮点也没有,因而他有自信,不沉沦,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从农村到边疆部队,他始终以自己的思考方式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走过了由创痛到思索乃至逐渐成熟的艰难历程。郑志桐不断从亲身体验的生活中吸取养料充实自己,而生活这位严肃的教师也不断向他指点着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理想,什么是不幸和狭隘的私欲。边疆部队艰苦的战斗生活,流血流汗甚至豁出命来建设和保卫边疆的战友,同某些人发泄精神空虚的无聊生活,千方百计走后门回京、出国的利己者,这些在同一片天空下发生的歧异现象,就如阳电和阴电在郑志桐思想的云层中撞击出强烈火花,使他产生一种庄重的历史使命感。郑志桐这个新人是独特的又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的情操、意志和思想一点也没有离开生活土壤,恰恰相反,是从他反复耕耘的生活土壤中收获的“一捧颗粒饱满的种子”。
新人并非超人,不可能没有正常人的感情生活,没有感情的波澜和心灵的矛盾。不过,这种感情世界却不是一种孤立的封闭领域,它要受到现实关系和人物性格逻辑的制约。对新人的感情世界的描绘,往往可以丰富和加深人物形象,使新人的特征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在《西线轶事》中,刘毛妹牺牲前留给母亲的那封长信,是对这个青年战士复杂的感情世界的出色描绘。刘毛妹从家庭的遭遇到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在他心底唤起一种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忧国忧民之情,使他同悲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发生共鸣,意识到一个中国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因之,当战斗的紧急关头,他用生命发出的最后一吼,就绝非偶然之举,而是郁积在他心头的岩浆的必然爆发。《天山深处的“大兵”》对郑志桐感情世界的描绘,也是刻画这个新人的有力之笔。在小田、咪咪一类人眼中,郑志桐似乎是个粗鲁的“大兵”。其实,郑志桐却是一位有文化知识、思想深沉、感情丰富的当代军人。他喜好艺术,懂得爱情,却没有小田、咪咪之类的庸俗气。他对李倩的爱情是那样热烈而真挚,甚至甘愿经受对方的反复考验。但是他更热爱生活真理,深感一个除了自己谁也不爱的人,绝不会拿起枪杆去当兵。因为生活理想的歧异,他同李倩之间必然产生深刻的感情冲突。他并不因为要获得李倩的爱情,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向李倩的世俗观念妥协。相反,却用自己探索人生真谛的心灵之火,去烘烤李倩那颗冷却的心。当李倩期望以感情的绳索把郑志桐从天山深处拉回北京,拴在自己身边时,郑志桐痛苦却又执拗地回绝了李倩,毅然代理牺牲的余指导员重上飞线区。郑志桐诚然爱李倩,但更爱自己所从事的豪迈事业,他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已经同这个事业融为一体。
共产党人所应有的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是同千百年来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思想作风,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种标志。《最后一个军礼》中的耿志作为一个新人的特征,就是表现在他坚持原则的纯洁党性和足踏实地的质朴作风。小说把耿志放在一种特殊的情势下,来检验这个共产党员的党性的质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使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在一些人那里被丢掉了,剥削阶级思想作风却在一些人身上滋长起来,在转业复员者中拉关系、讲条件、要党票等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作为连队指导员的耿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原则,没有降低吸收党员的条件。现在,当耿志自己也要转业时,他能不能继续保持纯洁的党性,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小说选择耿志同十六名老兵同车回乡路上这一特定场合,通过两条线来展示耿志的思想品质。一条线是耿志同竭力捞党票的老兵魏成的冲突,另一条线是耿志对年青的傅参谋一路的默默支持。对魏成的不正当要求,耿志始终坚持原则,进行帮助教育,丝毫不为魏成的交换条件所动摇。对经验不足的傅参谋,耿志一面暗示、提醒他,一面以种种模范带头行动去影响那些失去约束力的复员战士,使傅参谋顺利完成送老兵的任务。借助这两条线的交叉描写,特别是透过耿志的一连串看似平常却难能可贵的行动,耿志那种离队不离党、转业不转心的高洁品质,被表现得格外深沉动人,使人们不能不为这个朴实的共产党员的精神魅力所吸引。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应当反映出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果比较一下《西线轶事》等小说描绘的几个当代军人形象,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别,这种差别恰恰表现于对不同人物形象特征的掌握和描述。
郑志桐是一种“开放式”的形象。他在学生时代就具有不随时俗,勇于探索真理的进取精神。艰苦生活的磨练,只是磨掉了他身上某些稚嫩、疏浅的东西,却增添了粗犷和刚毅的光泽,变得更加思想锋利,激情横溢。他在不断的探索中,树起牢固的精神支柱,走上明确的生活道路,也获得了对社会人生深刻、清醒的认识。而置身边陲,长年与艰险困难为伴,一身为国家安危所系,更使他爱憎感强烈,是非心分明。小说准确地把握住郑志桐的思想性格特征,侧重通过郑志桐与恋人李倩思想感情的交锋,淋漓酣畅地展露他的内心情怀。恋人之间最易于打开彼此心灵的门扉,使深贮隐伏的思想感情亦能敞露无遗。小说选取李倩回忆的角度展开艺术描写,使郑志桐的心灵洞开,更利于塑造这个开放式的人物。
与郑志桐相反,耿志是一种“锁闭式”的形象。他的思想性格比较含蓄、内向。多年的政治工作实践和自觉的党性锻炼,使耿志养成了身教多于言教,行动多于话语的性格特点。他似乎不苟言笑,不动声容,但在锁闭的心灵里却滚动着灼热的血流。他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往往是其思想情绪的外在表现信号。小说主要是在行动中写人,并且运用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由外至内、由表及里地刻划耿志的性格,揭示他锁闭的心灵世界。
刘毛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人们很难一眼看清他的整体面貌。这个在十年内乱中受了过重的创伤的青年战士,仿佛还没有完全从恶梦中醒来,就走上保卫新生活的血与火的战场。他带着某种伤痛过度的麻木,洞穿世事的冷漠,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孤傲,但同时在他心灵深处却流淌着忧国忧民的热血,升腾着献身精神的火焰。这两个方面是如此互不协调,却又如此有机地融合于他一身,就象摄影艺术中光线明暗度的反差一样,在他身上形成一种特异的色调。由于作家掌握了人物思想性格中的反差对比,从各种角度去涂抹、点染他的精神重负与洁净心灵、形骸放浪与城府深沉的奇异结合,在阴影与光亮的交错映照中,凸现出了人物富于立体感的形象。
艺术形象创造的单调和雷同,有时不在于艺术形象本身缺乏特征,而在于没有找到能够充分展示这种特征的艺术途径。发现是创造的先导。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决不会由于已有的成果而走向狭路。只要不断地向生活中探索,就将发现浓荫蔽空、繁花耀目的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