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人在政策在 困难何所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8-01
第3版()
专栏:

人在政策在 困难何所惧
遭受严重水灾的四川金堂、新都、广汉三个县,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生产自救,大片倒伏的稻禾已扶持起来,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川流不息,社会秩序安定,到处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7月中旬,一场百年未遇的暴雨袭击了位于川西平原低洼地区的金堂、新都、广汉三县。一夜之间,这里由平原变成泽国。滔滔洪流淹没了三十四万多亩庄稼,冲塌了十一万多间房屋,吞没了数以万计的牲畜,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洪水刚退,记者到这一带灾区访问,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振奋的景象:大片大片倒伏在泥沙里的稻禾,经过人工扶洗,又昂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一堆堆废墟上,用旧料赶修的简易住房星罗棋布地出现了;竹林院落里,传出了鸡鸣狗叫和孩子们的嘻笑声;在刚刚修复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种子、砖瓦、草料等救灾物资的汽车、拖拉机川流不息地奔驰着。
记者在这三个县访问了七个重灾公社,行程数百里,同干部、社员进行了广泛接触,尽管这一地区受灾群众多达21万,在吃、住和就医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记者所到之处,没有听说有逃荒的,更没有看到讨饭的。人心稳定,社会稳定,物价稳定。特别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房倒屋塌、遍地泥泞的灾区,随处都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氛。我们从广汉县三水公社九大队第二生产队经过时,见到一些社员冒着烈日当空,在残垣断壁间清理房基,身边还放着收音机。在曾被洪水淹没的金堂县城,逢场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赶场,站在满是淤泥的街道上进行交易,市场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可是,几天之前,这里大街上还在撑船哩!
受灾如此严重,而人们却如此镇定自若,这不仅在解放前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在六十年代的灾年也是很少见的。我们在金堂县栖山公社滚子大队同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谈起这个问题。他们说:“洪水冲毁了我们的田土、房屋和财物,但是难把我们社员的心冲散。这里面道理很深,但主要的一条还是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人们真正感到有了奔头,集体和社员的家底子都比过去厚多了,有了灾害自然就不象过去那么心慌了。”这个大队前年每人平均分配口粮720斤,去年又提高到800多斤,洪水虽然把许多人的财产洗劫一空,但他们深信只要人在,党的政策在,今后就大有指望。新都县石板滩公社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36个生产队,在抗灾保苗中,普遍比没有联产计酬的队动手早,活路质量也高,有的社员看到自己的承包田里有哪怕一窝秧苗枯萎,也要设法把它救过来。
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各级干部带头,在抗洪救灾的斗争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广汉县三水公社,我们看到温江地委书记、专员和广汉县委书记、县长冒着酷暑,指导救灾工作。在新都县的三河公社,人们谈论着五大队支部书记李元才的事迹。李元才家的七间房屋被洪水全部冲倒,他非但不抢先去修,反而把自己房子上的材料拆下来,去帮助五户倒房的社员把房子撑起来。他的行动使全队社员深受激励,他们又联合起来把他家的房子撑了起来。这个大队正是发扬了这种干部群众紧密团结的精神,在几天之内就把倒塌的48间房屋全部修复。现在,一个规模巨大的“无灾支援有灾,轻灾支援重灾,社员互相支援”的生产自救热潮正在灾区兴起。广汉县每个没有受灾的公社,都自动负责包干一个受灾的大队,每个没有受灾的大队,负责包干一个受灾的生产队。他们自带伙食、劳力、工具与材料,纷纷赶到灾区社队。全县山区社队为支援灾区人民改种、增种,及时收割了三百六十多万斤红薯藤,供受灾社队栽插使用。
过去为国家提供过大量商品粮的广汉县,决心在大灾之年作出新的贡献。县委明确提出“重灾社队少减产,轻灾社队要增产,无灾社队大增产”的奋斗目标,从上到下层层发动群众,采取措施,确保实现。
如今,灾区广大干部和社员心中都有一幅重建家园、振兴农业的蓝图。靠近成都市郊的新都县石板滩公社住地,原是一个有二千三百多人口的小集镇,这次80%以上的房屋被冲毁,正在重建的工作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在旧有基础上建一些简易住房,供居民临时遮风避雨;第二步是建造一座新型的卫星城镇。省建委专门派出设计人员协助他们进行筹划。县委书记黄义元对记者说:“天公有本事把这个城镇毁掉,我们就有本事把它建设得更好。”
新华社记者 刘宗棠 邹文孝(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